羌塘盆地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第四节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22页 |
第五节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28页 |
第三节 羌塘盆地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 第28-33页 |
第三章 白垩系海相油页岩地层的发现及区域对比 | 第33-43页 |
第一节 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的发现 | 第33-35页 |
一、托纳木油页岩的发现 | 第33页 |
二、胜利河油页岩的发现 | 第33-34页 |
三、长蛇山油页岩的发现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海相油页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35-41页 |
一、羌塘盆地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地层划分沿革 | 第35-36页 |
二、羌塘盆地白垩系海相地层的新发现及证据 | 第36-39页 |
1. 北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白垩系孢粉化石的发现 | 第36-37页 |
2. 鄂斯玛地区白垩系孢粉化石和海相沟鞭藻的发现 | 第37-39页 |
三、白垩系地层的划分与区域对比 | 第39-41页 |
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9页 |
2. 地层特征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 第43-54页 |
第一节、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3-46页 |
一、三角洲相 | 第43-45页 |
二、河流相 | 第45-46页 |
第二节、海湾沉积体系 | 第46-49页 |
一、潮坪相 | 第46-48页 |
二、泻湖相 | 第48页 |
三、蒸发岩相 | 第48-49页 |
第三节、浅海陆棚沉积体系 | 第49-51页 |
第四节、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古气候与古环境分析 | 第54-81页 |
第一节 古气候特征 | 第54-59页 |
一、胜利河剖面证据 | 第54-55页 |
二、五节梁剖面证据 | 第55页 |
三、龙尾湖剖面证据 | 第55页 |
四、那底岗日剖面证据 | 第55-56页 |
五、温泉剖面证据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古环境特征 | 第59-79页 |
一、元素地球化学指标 | 第60-75页 |
1. 长梁山油页岩剖面 | 第60-69页 |
2. 胜利河油页岩剖面 | 第69-75页 |
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 第75-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海相油页岩系沉积控制因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第81-106页 |
第一节 油页岩及膏岩特征 | 第81-91页 |
一、油页岩的特征 | 第81-91页 |
1、矿物学特征 | 第81-83页 |
2、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91页 |
二、膏岩特征 | 第91页 |
第二节 油页岩发育控制因素 | 第91-99页 |
一、缺氧富氧状态 | 第92-93页 |
二、古生产力 | 第93-95页 |
三、古气候 | 第95页 |
四、粘土矿物的混积作用 | 第95-96页 |
五、古地形条件 | 第96-99页 |
六、海平面变化 | 第99页 |
第三节 膏岩发育控制因素 | 第99-101页 |
第四节 油页岩系沉积演化模式 | 第101-103页 |
第五节 石油地质意义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图版 | 第118-120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