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盆地地表沉积物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过程的联系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粉尘与其物源研究的进展和意义 | 第10-12页 |
·共和盆地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1页 |
·区域位置 | 第16页 |
·盆地演化历史 | 第16-17页 |
·地貌 | 第17-18页 |
·植被与土壤 | 第18-19页 |
·水文 | 第19页 |
·气候特征 | 第19-21页 |
·气温 | 第19页 |
·降水 | 第19-20页 |
·风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处理实验和数据说明 | 第21-26页 |
·数据收集 | 第21-22页 |
·遥感影像收集 | 第21页 |
·气象数据收集 | 第21页 |
·风场数据收集 | 第21页 |
·基础地理数据收集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22页 |
·气象数据处理 | 第22页 |
·风场数据处理 | 第22页 |
·基础地理数据处理 | 第22页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2-23页 |
·共和盆地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3页 |
·粒度 | 第23-24页 |
·元素 | 第24页 |
·烧失量 | 第24-25页 |
·环境磁学参数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6-38页 |
·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 | 第26-27页 |
·植被覆盖度 | 第27-28页 |
·粒度 | 第28-32页 |
·河流相—A | 第30-31页 |
·河流相—B | 第31页 |
·黄土状沉积 | 第31-32页 |
·沙丘砂 | 第32页 |
·元素 | 第32-36页 |
·常量元素 | 第32-33页 |
·微量元素 | 第33-36页 |
·磁化率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8-62页 |
·地表沉积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产生过程 | 第38-55页 |
·地表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分布 | 第38-43页 |
·砂粒级百分含量空间分布 | 第40-41页 |
·粉砂粒级百分含量空间分布 | 第41-42页 |
·粘土粒级百分含量空间分布 | 第42页 |
·平均粒径的空间分布 | 第42-43页 |
·地表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异 | 第43-45页 |
·地表沉积物元素的空间分布 | 第45-52页 |
·元素的空间分布 | 第45-49页 |
·元素富集系数 | 第49-51页 |
·特征元素比值分析 | 第51-52页 |
·地表沉积物磁化率的空间分布 | 第52-53页 |
·地表沉积物碳酸盐的空间分布 | 第53-54页 |
·地表沉积物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 第54-55页 |
·地表沉积物粒度与元素的关系 | 第55页 |
·地表沉积物风化特征 | 第55-58页 |
·CIA空间分布格局 | 第56-57页 |
·CIA-Na_2O/K_2O | 第57页 |
·A-CN-K图解 | 第57-58页 |
·地表沉积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58-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