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 2 特殊教育学校交往空间的相关概念 | 第22-29页 |
| ·特殊教育 | 第22-24页 |
| ·概念 | 第22页 |
| ·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22-23页 |
| ·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 ·特殊教育学校 | 第24-26页 |
| ·概念及发展 | 第24-25页 |
|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系统分类 | 第25-26页 |
|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作用 | 第26页 |
| ·交往与交往空间 | 第26-29页 |
| ·概念与特点 | 第26-28页 |
| ·作用与意义 | 第28-29页 |
| 3 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交往与交往空间分析研究 | 第29-43页 |
| ·综合型特教学校的交往与交往空间主体分析 | 第29-35页 |
| ·感官与语言行动障碍型 | 第29-32页 |
| ·智力与情绪适应异常型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综合型特教学校的交往与交往空间层次分析 | 第35-36页 |
| ·特教学校的个体交往与个体交往空间 | 第35-36页 |
| ·特教学校的小群体交往与小群体交往空间 | 第36页 |
| ·特教学校的群体交往与群体交往空间 | 第36页 |
| ·综合型特教学校的交往与交往空间内容分析 | 第36-38页 |
| ·休息观望、游戏玩耍——休闲性交往空间 | 第37页 |
| ·展览展示——展示、学习性交往空间 | 第37-38页 |
| ·文体活动——文体性交往空间 | 第38页 |
| ·影响综合型特教学校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设计要素 | 第38-42页 |
| ·特殊教育学校交往的特点 | 第38-39页 |
| ·残疾儿童所需交往空间的尺度 | 第39-40页 |
| ·残疾儿童所需交往空间的灵活性 | 第40-41页 |
| ·残疾儿童所需交往空间的再限定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设计营造 | 第43-73页 |
| ·针对残疾儿童交往空间的功能位置与形态处理 | 第43-62页 |
| ·入口空间 | 第43-47页 |
| ·走廊空间 | 第47-51页 |
| ·楼梯空间 | 第51-54页 |
| ·中庭空间 | 第54-58页 |
| ·底层架空空间 | 第58-59页 |
| ·屋顶花园平台 | 第59-62页 |
| ·针对残疾儿童交往空间色彩与质感的处理 | 第62-66页 |
| ·质感 | 第62-64页 |
| ·色彩 | 第64-66页 |
| ·针对残疾儿童交往空间的物理环境要素 | 第66-67页 |
| ·光环境 | 第66页 |
| ·声环境与热环境 | 第66-67页 |
| ·针对残疾儿童交往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 第67-70页 |
| ·高差的消除 | 第68页 |
| ·扶手 | 第68-69页 |
| ·标识体系 | 第69-70页 |
| ·针对残疾儿童交往空间的细部设计 | 第70-72页 |
| ·安全环境 | 第71页 |
| ·用水空间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5 特殊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实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 第73-93页 |
| 6 结语 | 第93-95页 |
|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附录 | 第98-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