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2章 Android系统安全威胁和入侵检测技术分析 | 第13-24页 |
·Android系统和安全机制概述 | 第13-16页 |
·Android系统概述 | 第13-14页 |
·Android安全机制概述 | 第14-16页 |
·Android系统的安全威胁分析 | 第16-18页 |
·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分析 | 第18-23页 |
·入侵检测概述 | 第18-21页 |
·智能手机异常检测技术分析 | 第21-22页 |
·Android平台异常检测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攻击意图和攻击手段研究 | 第24-38页 |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行为模式分析 | 第24-32页 |
·DroidDream | 第24页 |
·DroidKungFu | 第24-25页 |
·jSMSHider | 第25-26页 |
·GoldGream | 第26-27页 |
·DroidDeluxe | 第27页 |
·BaseBridge | 第27-28页 |
·Plankton | 第28-29页 |
·GamblerSMS | 第29-30页 |
·HippoSMS | 第30页 |
·RogueSPPush | 第30-31页 |
·NickiBot | 第31-32页 |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攻击意图和攻击手段总结 | 第32-37页 |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攻击意图总结 | 第32-33页 |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攻击手段总结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用户和应用行为模式的异常检测算法的研究和设计 | 第38-51页 |
·Android应用和用户模式的定义和描述 | 第38-46页 |
·Android应用行为模式的定义和描述 | 第38-42页 |
·Android用户行为模式的定义和描述 | 第42-44页 |
·Android应用和用户行为模式的融合 | 第44-46页 |
·基于Markov链模型的用户和应用行为模式异常检测算法设计 | 第46-50页 |
·Markov链的概念和定义 | 第46页 |
·基于Markov链模型的用户和应用行为模式异常检测算法设计.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行为模式的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 第51-61页 |
·基于行为模式的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51-55页 |
·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系统设计原则 | 第51页 |
·基于行为模式的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系统结构 | 第51-55页 |
·基于行为模式的Android平台入侵检测系统云端设计 | 第55-60页 |
·云端功能交互图 | 第55-58页 |
·行为模式数据定义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云端异常检测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61-75页 |
·云端异常检测子系统详细设计 | 第61-68页 |
·行为模式数据结构定义 | 第61-62页 |
·模型参数数据结构定义 | 第62-64页 |
·异常检测分析器 | 第64-67页 |
·模型更新部分 | 第67-68页 |
·异常检测子系统模块类图 | 第68-70页 |
·异常检测原型子系统运行测试 | 第70-74页 |
·应用行为模式获取 | 第70-72页 |
·异常检测子系统测试实例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75-77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缩略语表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