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我国建筑能耗分析 | 第10-11页 |
·我国节能政策分析 | 第10页 |
·我国建筑业发展分析 | 第10-11页 |
·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 第11-13页 |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分析 | 第11-12页 |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问题分析 | 第12-13页 |
·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针对住宅建筑本体节能技术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页 |
·针对地埋管热泵热失衡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针对空气源热泵与土壤源热泵的适应性研究现状 | 第14页 |
·针对上海地区供热方式的选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针对建筑节能技术适用性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建立建筑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方法 | 第18-26页 |
·建筑节能技术适应性理论 | 第18-20页 |
·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研究 | 第18-19页 |
·建筑节能技术适应性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建筑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第21-22页 |
·影响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 第22-23页 |
·典型地区典型建筑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路线 | 第23-24页 |
·应用软件介绍 | 第24-26页 |
·软件发展情况介绍 | 第24页 |
·软件功能介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建筑本体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及评价 | 第26-74页 |
·概述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住宅建筑空调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广州地区住宅建筑本体节能技术适应性研究 | 第27页 |
·上海地区住宅建筑本体节能技术适应性研究 | 第27页 |
·影响空调能耗的住宅使用模式 | 第27-28页 |
·模拟分析 | 第28-33页 |
·建筑的基本信息 | 第28页 |
·不同住宅使用模式参数设定 | 第28-29页 |
·不同模式分析 | 第29-33页 |
·实测数据 | 第33-34页 |
·上海地区实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3页 |
·北京地区实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住宅使用模式与建筑的适应性 | 第34-38页 |
·建筑的基本信息及使用模式 | 第35页 |
·模式 1 下增加窗墙比对电耗的影响 | 第35-36页 |
·模式 2 下增加窗墙比对电耗的影响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广州地区住宅建筑本体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 | 第38-45页 |
·方案设定说明 | 第39-40页 |
·空调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上海地区住宅建筑本体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 | 第45-74页 |
·待考察参数的设置 | 第46-47页 |
·各因素对耗冷(热)量的影响 | 第47-59页 |
·各因素对全年空调电耗影响 | 第59-70页 |
·主要节能措施总结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供热制冷系统典型节能技术适应性分析及评价 | 第74-106页 |
·概述 | 第74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74-75页 |
·研究内容 | 第74-75页 |
·研究路线 | 第75页 |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适应性分析 | 第75-89页 |
·土壤源热泵工作原理及适应性分析 | 第76-78页 |
·热失衡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0页 |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 | 第80-8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4-89页 |
·热平衡解决方法 | 第89页 |
·空气源热泵与土壤源热泵适应性分析对比 | 第89-95页 |
·空气源热泵适应性分析 | 第90页 |
·空气源热泵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1页 |
·建立计算公式 | 第91-9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应用建议 | 第95页 |
·上海地区住宅建筑供热方式适应性分析 | 第95-106页 |
·分析背景 | 第95-96页 |
·供热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第96-98页 |
·不同供热方式适应性分析 | 第98-10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4页 |
·适应性建议 | 第104-10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