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 新型盗窃罪行为客体的价值属性的分析 | 第10-14页 |
| (一) 新型盗窃罪行为客体应包括具有主观使用价值之物 | 第11页 |
| (二) 新型盗窃罪行为客体不应包括毫无价值之物 | 第11-12页 |
| (三) 新型盗窃罪行为客体应包括具有使用价值的无体物 | 第12-14页 |
| 二、 关于入户盗窃的认定问题 | 第14-20页 |
| (一) 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页 |
| (二) 对“户”的界定 | 第14-16页 |
| (三) “入户”的语义分析 | 第16-18页 |
| (四) 实践中的相关疑难问题 | 第18-20页 |
| 三、 关于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问题 | 第20-24页 |
| (一) 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页 |
| (二) 关于“凶器”的界定 | 第20-21页 |
| (三) 关于“携带凶器”的语义分析 | 第21-22页 |
| (四) 关于携带凶器的主观目的分析 | 第22-23页 |
| (五) 实践中的相关疑难问题 | 第23-24页 |
| 四、 关于扒窃的认定问题 | 第24-28页 |
| (一) 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5页 |
| (二) 关于扒窃场所的认定 | 第25-26页 |
| (三) 关于扒窃对象的认定 | 第26-27页 |
| (四) 实践中的相关疑难问题 | 第27-28页 |
| 五、 新型盗窃罪的未遂与既遂的认定问题 | 第28-31页 |
| (一) 关于新型盗窃罪中是否存在未遂形态的争议和认定 | 第28页 |
| (二) 关于新型盗窃罪的“着手”的认定 | 第28-30页 |
| (三) 关于新型盗窃罪的既遂的认定 | 第30-31页 |
| 六、 关于新型盗窃罪的处罚标准问题的分析 | 第31-34页 |
| (一) 是否一律定罪处刑的问题 | 第31-32页 |
| (二) 非监禁刑及罚金刑的运用问题 | 第32页 |
| (三) 触犯多重犯罪构成及数罪的处罚问题 | 第32-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