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遗址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遗址旅游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 第11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 第11-12页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 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矛盾分析 | 第12-14页 |
二、 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当下利益关系的分析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第一节 遗址及遗址旅游的概念 | 第18页 |
第二节 共生理论 | 第18-21页 |
一、 共生的概念 | 第18页 |
二、 共生的内容 | 第18-21页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5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杭州良渚遗址概况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演变 | 第25-30页 |
第一节 良渚遗址概况 | 第25-26页 |
一、 社会环境 | 第25页 |
二、 政策环境 | 第25-26页 |
三、 旅游资源 | 第26页 |
四、 经济条件 | 第26页 |
第二节 良渚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演变阶段和进化潜力分析 | 第26-30页 |
一、 良渚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演变阶段 | 第26-28页 |
二、 良渚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发展进化潜力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分析 | 第30-47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一、 设计思路 | 第30页 |
二、 设计过程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二、 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三、 处理方法 | 第32页 |
第三节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分析 | 第32-47页 |
一、 当地居民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2-36页 |
二、 当地政府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6-38页 |
三、 旅游企业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8-39页 |
四、 旅游者利益诉求实证分析 | 第39-43页 |
五、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实证分析研究结论 | 第43-47页 |
第五章 良渚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构建 | 第47-56页 |
第一节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条件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界定 | 第48-49页 |
一、 当地居民—遗址旅游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 第48-49页 |
二、 当地政府—遗址旅游的宏观调控者 | 第49页 |
三、 旅游企业—遗址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 | 第49页 |
四、 旅游者—遗址旅游的体验者 | 第49页 |
第三节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式的选择 | 第49-51页 |
一、 共生行为模式的选择 | 第50页 |
二、 共生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50-51页 |
第四节 良渚遗址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 第51-56页 |
一、 利益分配机制 | 第52-53页 |
二、 利益补偿机制 | 第53页 |
三、 利益表达机制 | 第53-54页 |
四、 利益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五、 利益协调机制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6-5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