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LTE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LTE项目计划与主要性能目标 | 第17-18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3GPP LTE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0-33页 |
·正交频分复用 | 第20-24页 |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原理 | 第20-22页 |
·正交频分复用的优缺点 | 第22页 |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优点 | 第22页 |
·正交频分复用缺点 | 第22页 |
·正交频分复用参数设计 | 第22-24页 |
·循环前缀长度 | 第23页 |
·子载波间隔 | 第23-24页 |
·系统子载波数目 | 第24页 |
·多天线技术 | 第24-26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多天线系统及其信道矩阵 | 第25-26页 |
·MIMO-OFDM | 第26-30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MIMO-OFDM系统模型 | 第27-29页 |
·MIMO-OFDM信道模型 | 第29-30页 |
·其他物理层基本技术 | 第30-32页 |
·本章总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3GPP LTE系统物理层传输方案研究 | 第33-49页 |
·LTE系统的帧结构设计和导频序列 | 第33-39页 |
·FDD帧结构(FS1) | 第33-34页 |
·TDD帧结构(FS2) | 第34-37页 |
·3GPP LTE参考信号设计 | 第37-39页 |
·上下行多址技术的技术原理和参数设计 | 第39-43页 |
·交频分多址(OFDMA) | 第39-41页 |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 | 第41-42页 |
·两种多址方式的调制解调 | 第42-43页 |
·上下行多址技术的PAPR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峰值平均功率比 | 第43页 |
·峰均功率比概率分布 | 第43-45页 |
·仿真分析 | 第45-48页 |
·上下行多址技术的链路性能比较 | 第45-48页 |
·OFDMA与DFT-S-OFDM系统的峰均比表现 | 第48页 |
·本章总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3GPP LTE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研究 | 第49-62页 |
·LTE系统的网络架构 | 第49-51页 |
·LTE移动性管理 | 第51-56页 |
·测量控制与测量报告 | 第51-52页 |
·测量 | 第51-52页 |
·测量报告 | 第52页 |
·切换执行 | 第52-55页 |
·LTE系统切换分类 | 第52-53页 |
·切换执行过程 | 第53-55页 |
·用户接入目标基站的方法 | 第55-56页 |
·非同步接入 | 第55-56页 |
·同步接入 | 第56页 |
·同步 | 第56-61页 |
·LTE系统的同步要求 | 第56页 |
·LTE同步序列和小区搜索 | 第56-59页 |
·PSS和SSS序列原理 | 第59-61页 |
·主同步信号(PSS)序列 | 第60-61页 |
·辅同步信号(SSS)序列 | 第61页 |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3GPP LTE系统的拥塞控制管理机制研究 | 第62-70页 |
·TCP/IP拥塞控制原理和算法 | 第62-67页 |
·网络拥塞的概念 | 第62-63页 |
·拥塞控制机制 | 第63-64页 |
·TCP拥塞控制 | 第64-65页 |
·IP拥塞控制 | 第65-67页 |
·LTE系统的TCP/IP协议架构 | 第67-68页 |
·LTE的TCP/IP协议架构 | 第67-68页 |
·LTE端到端的连接模型 | 第68页 |
·无线网络传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68-69页 |
·本章总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