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地域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传统民居与聚落研究 | 第12-13页 |
·社会学领域相关聚落研究 | 第13-15页 |
·山东民居与聚落研究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业缘”聚落总体概述 | 第18-24页 |
·传统聚落中的主要社会关系 | 第18-20页 |
·血缘关系 | 第18-19页 |
·地缘关系 | 第19页 |
·业缘关系 | 第19-20页 |
·业缘聚落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业缘聚落与城镇聚落的区别 | 第22页 |
·业缘关系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22-24页 |
·血缘、地缘关系淡化 | 第22页 |
·行会、商会等商业组织建立 | 第22-24页 |
第3章 博山主要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 第24-38页 |
·主要产业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24-28页 |
·陶瓷业的历史演变 | 第25-26页 |
·琉璃业的历史演变 | 第26-27页 |
·煤炭业的历史演变 | 第27-28页 |
·主要产业运行机制 | 第28-33页 |
·主要原料及分布范围 | 第28-30页 |
·产业经营模式 | 第30-31页 |
·生产分工细致 | 第31页 |
·销售方式及范围 | 第31-33页 |
·业缘影响下的社会构成及文化习俗 | 第33-38页 |
·人口构成 | 第33-34页 |
·经济构成 | 第34-35页 |
·社会文化 | 第35-36页 |
·祭祀活动 | 第36-38页 |
第4章 博山地区受“业缘”影响下的聚落布局及空间形态 | 第38-62页 |
·“业缘”聚落选址 | 第38-42页 |
·资源丰富 | 第38-39页 |
·交通便利 | 第39-42页 |
·“业缘”聚落构成要素 | 第42-48页 |
·自然要素 | 第42-45页 |
·人工要素 | 第45-48页 |
·“业缘”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48-53页 |
·生产空间 | 第49-51页 |
·居住空间 | 第51-52页 |
·集市贸易空间 | 第52-53页 |
·“业缘”聚落的空间形态 | 第53-56页 |
·空间秩序 | 第53页 |
·街巷肌理 | 第53-56页 |
·业缘影响下的神缘空间 | 第56-59页 |
·空间选址 | 第57页 |
·群组式建筑 | 第57-59页 |
·供奉主神 | 第59页 |
·聚落间的相互关系 | 第59-62页 |
第5章 博山地区受“业缘”影响下的民居建筑形态 | 第62-76页 |
·“业缘”影响下的建筑形态 | 第62-69页 |
·建筑形制 | 第62-64页 |
·平面形态 | 第64-66页 |
·立面特点 | 第66-67页 |
·结构体系 | 第67-69页 |
·“业缘”影响下的建造材料 | 第69-72页 |
·砖材 | 第69页 |
·石材 | 第69-70页 |
·木材 | 第70-71页 |
·匣钵 | 第71-72页 |
·“业缘”影响下的装饰艺术 | 第72-76页 |
第6章 “业缘”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76-82页 |
·“业缘”聚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压力 | 第76-77页 |
·聚落保护认识不足 | 第76页 |
·聚落传统活力丧失 | 第76-77页 |
·聚落建筑等级较低 | 第77页 |
·“业缘”聚落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 第77-79页 |
·记录地区历史 | 第77-78页 |
·延续地方文化 | 第78-79页 |
·“业缘”聚落的保护发展策略 | 第79-82页 |
·提高认识,纳入保护范围 | 第79页 |
·修复完善,维持建筑原真性 | 第79页 |
·活力复兴,开发商业旅游业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