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相对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4-19页 |
(一)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三)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分类 | 第15-17页 |
1、国外的相对不起诉分类 | 第15-16页 |
2、我国关于不起诉的分类 | 第16-17页 |
(四) 我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17-19页 |
1、犯罪情节轻微 | 第18页 |
2、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处罚 | 第18-19页 |
二、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 第19-25页 |
(一)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19-20页 |
2、起诉便宜主义 | 第20页 |
3、谦抑主义 | 第20-21页 |
4、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1-22页 |
(二)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价值 | 第22-25页 |
1、现实价值 | 第22页 |
2、诉讼价值 | 第22-25页 |
三、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现状概述 | 第25-28页 |
(一) 我国在立法上对相对不起诉的相关规定 | 第25页 |
(二) 我国法律对相对不起诉的救济规定 | 第25-28页 |
1、当事人救济 | 第26页 |
2、司法机关的监督 | 第26-27页 |
3、社会监督方式 | 第27-28页 |
四、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8-34页 |
(一) 我国立法上的缺陷 | 第28-29页 |
1、立法对相对不起诉适用条件和标准的规定难以把握 | 第28-29页 |
2、立法对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限制过多 | 第29页 |
(二) 相对不起诉监督救济制度上的缺陷 | 第29-31页 |
1、被不起诉人不能参与到相对不起诉的决定程序中 | 第29-30页 |
2、被不起诉人救济途径单一且因有顾虑而不敢申诉的居多 | 第30页 |
3、被害人的自我救济途径形同虚设 | 第30-31页 |
(三) 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上的程序较为繁琐 | 第31页 |
(四) 其他国家相关的立法情况及借鉴 | 第31-34页 |
1、英美法系国家的有关相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定 | 第31-32页 |
2、在大陆法系国家中的有关规定 | 第32-33页 |
3、分析借鉴 | 第33-34页 |
五、对完善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思考 | 第34-39页 |
(一) 立法上对完善相对不起诉制度的设想 | 第34-35页 |
1、立法上明确相对不起诉案件的适用条件及标准 | 第34页 |
2、完善相对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 监督上对完善相对不起诉的制约机制的设想 | 第35-37页 |
1、增设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制度,保证被处理人的程序参与性 | 第35-36页 |
2、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角度,应该完善内部自我纠错机制 | 第36页 |
3、完善不起诉案件的定期复查、抽查、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 第36页 |
4、完善外部监督制约 | 第36页 |
5、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社会民众监督的渠道和范围 | 第36-37页 |
(三) 程序上:简化处理相对不起诉案件的适用程序 | 第37页 |
(四) 措施上对完善相对不起诉制度的设想 | 第37-39页 |
1、明确规定相对不起诉的替代措施 | 第37-38页 |
2、增设对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起诉制度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