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及其模式研究--以宁阳县为例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2-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3页 |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 | 第1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3-14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14页 |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16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 | 第16页 |
·土地整理模式 | 第16-1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区域空间集聚理论 | 第17-18页 |
·区位理论 | 第18页 |
·村镇规划理论 | 第18-19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9-20页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0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0-21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和来源 | 第21-22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 | 第21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来源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宁阳县概况 | 第22-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4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现状 | 第24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 第26-27页 |
4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 第27-34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模型和影响因子的确定 | 第27-28页 |
·整理潜力估算模型 | 第27-28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确定 | 第28页 |
·规划期人口预测 | 第28页 |
·综合修正系数确定 | 第28-32页 |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2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计算 | 第32-33页 |
·潜力分析结果与结论 | 第33-34页 |
5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 | 第34-4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原则 | 第34-35页 |
·集约用地 | 第34页 |
·因地制宜 | 第34页 |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第34-35页 |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 第35页 |
·坚持宅基地市场流转 | 第35页 |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 第35页 |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模式 | 第35-36页 |
·村庄内部改造控制型整理模式 | 第35-36页 |
·居民点整体搬迁重建模式 | 第36页 |
·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的整理模式 | 第36页 |
·农村城镇化型用地整理模式 | 第3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筹集模式 | 第36-38页 |
·各级政府出资为主的整理模式 | 第37页 |
·政府引导企业出资模式 | 第37页 |
·集体个人出资为主的整理模式 | 第37-38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主体属性模式 | 第38-39页 |
·自组织模式 | 第38页 |
·政府组织模式 | 第38-39页 |
·市场组织模式 | 第39页 |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分析 | 第39-45页 |
·“三方共建”模式的概念和流程 | 第40页 |
·影响该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该模式运行的效益分析 | 第43-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5页 |
6 宁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对策与措施 | 第45-46页 |
·建立多元投资模式 | 第45页 |
·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 第45页 |
·明晰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 第45页 |
·健全村镇规划建设,严控用地规模 | 第45-46页 |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工作 | 第46页 |
7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