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视角下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及补偿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流域生态补偿合作机制研究 | 第13-16页 |
·环境经济理论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预期创新点 | 第17-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预期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流域内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主体功能区间生态补偿提出的背景 | 第21-23页 |
·主体功能区划下区域间的利益不平衡 | 第21-22页 |
·生态补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第22-23页 |
·流域因素下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 | 第23-30页 |
·我国流域内各区域之间关系的特点 | 第23-24页 |
·我国流域内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 第24-26页 |
·我国现存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式与实现路径 | 第26-27页 |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 补偿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30-47页 |
·流域因素下EKC模型的构建 | 第30-38页 |
·前提假设 | 第31-32页 |
·无调控和有调控境况下的模型分析 | 第32-36页 |
·两区域消费、资本、治污投入和福利水平的比较 | 第36-38页 |
·模型启示 | 第38-39页 |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选择 | 第39-47页 |
·政府主导的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模式的问题 | 第40-42页 |
·异地开发——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建立 | 第42-47页 |
4 金磐开发区: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案例研究 | 第47-55页 |
·金磐开发区的概况 | 第47-48页 |
·异地开发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效果分析 | 第48-53页 |
·权威上级政府主导的重要性 | 第49页 |
·技术补偿从中发挥的作用 | 第49-51页 |
·异地开发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51-52页 |
·错位式发展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金磐开发区补偿模式的启示 | 第53-55页 |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