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美术接受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第一节 “后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概述 | 第9-12页 |
| 一 信息革命引发文化转型 | 第9-10页 |
| 二 “后信息时代”与网络文化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互联网中的美术 | 第14-22页 |
| 第一节 “赛博空间”中的艺术与审美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互联网中美术的形态及其本质 | 第17-22页 |
| 一 互联网中美术的形态 | 第17-20页 |
| 二 “互联网美术”的本质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互联网中美术接受分析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美术世界”与互联网 | 第22-27页 |
| 一 “美术世界”中的“赛博空间” | 第22-23页 |
| 二 互联网对“美术世界”各个层面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三 批评的重构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互联网中美术接受的文本分析 | 第27-34页 |
| 一 “互动性”接受 | 第27-29页 |
| 二 “互联网美术”文本的诸多特性 | 第29-32页 |
| 三 “超文本”状态 | 第32-34页 |
| 第三节 “赛博空间”对美术接受过程的影响 | 第34-39页 |
| 一 审美态度的“赛博空间”化 | 第34-35页 |
| 二 视觉体验的差异化 | 第35-37页 |
| 三 “理解之路”的高度畅通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互联网中美术接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 | 第39-44页 |
| 第一节 权威的消解与作者权的变更 | 第39-42页 |
| 一、“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实现 | 第39-40页 |
| 二、对“接受美学”理论研究的拓展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美术社会功能的“后信息时代”演进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