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 | 第12-20页 |
·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技术 | 第13-20页 |
·联吡啶钌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Langmuir-Blodgett 膜法 | 第20-21页 |
·自组装膜法 | 第21-22页 |
·聚合物膜法 | 第22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2-24页 |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技术展望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4页 |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三丙胺 | 第34-47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9页 |
·仪器 | 第34-3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PDMS 芯片和玻璃芯片的选择 | 第39-40页 |
·缓冲液pH 值的选择 | 第40-41页 |
·缓冲液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42页 |
·检测电势的选择 | 第42-43页 |
·Ru(bpy)_3~(2+)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三丙胺的典型发光图和重现性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碳纳米管/Nafion 复合膜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研究 | 第47-57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仪器 | 第4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CNT/Nafion/Ru(bpy)_3~(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50页 |
·CNT/Nafion/Ru(bpy)_3~(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 第50-52页 |
·线性范围、检测限及修饰电极的重现性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四章 AuNPs/巯基乙胺复合膜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研究 | 第57-65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仪器 | 第5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AuNPs/Cys/酯化Ru(bpy)_3~(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行为 | 第59-61页 |
·线性范围、检测限及修饰电极的重现性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发光检测单个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谷胱甘肽 | 第65-77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仪器 | 第6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谷胱甘肽的循环伏安特性和电化学发光特性 | 第67-68页 |
·谷胱甘肽检测条件的选择 | 第68-72页 |
·谷胱甘肽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及重现性 | 第72页 |
·单个人白血病细胞(K562 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符号与缩写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题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