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义与性别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概说 | 第13-19页 |
一、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 | 第13-15页 |
二、女性主义在中国 | 第15-16页 |
三、女性主义在元杂剧研究领域的运用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性别视角重构女性形象 | 第19-24页 |
一、性别视角 | 第19-20页 |
二、重构女性形象之意义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元杂剧女性形象 | 第24-74页 |
第一节 元杂剧女性身份的界定:他者 | 第24-29页 |
第二节 “男权中心”话语“隐性异化”形象之一——“家中天使” | 第29-48页 |
一、他者是母亲 | 第30-39页 |
二、他者是妻子 | 第39-45页 |
三、他者是女儿 | 第45-48页 |
第三节 “男权中心”话语“隐性异化”形象之二——“人间魅影” | 第48-64页 |
一、他者是痴情怨女——为爱而生的崔莺莺们 | 第49-53页 |
二、他者是祸水红颜——倾国倾城的杨玉环们 | 第53-55页 |
三、他者是娼门歌妓——志不受辱的顾玉香们 | 第55-61页 |
四、他者是巾帼英雄——建功立业的钟离春们 | 第61-64页 |
第四节 “男权中心”话语“隐性异化”形象之三——“魔女妖妇” | 第64-69页 |
一、他者是权力的反叛者——主动离夫的刘月仙们 | 第64-67页 |
二、他者是道德的践踏者——情欲化身的郭念儿们 | 第67-69页 |
第五节 “天使”、“魅影”、“妖妇”的“隐性异化” | 第69-74页 |
一、隐性异化之本质 | 第69-71页 |
二、“天使”、“魅影”、“妖妇”之本貌 | 第71-74页 |
第三章 元杂剧男权话语的隐性建构 | 第74-85页 |
第一节 “双性同体”的性别机制 | 第74-77页 |
第二节 “隐性异化”的创作动因 | 第77-82页 |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 第78-79页 |
二、等级分化的民族政策 | 第79-80页 |
三、入仕无门的政治环境 | 第80-82页 |
第三节 两性和谐的理想追求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