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岭露天矿留沟后生产系统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露天矿生产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 安家岭露天矿概况 | 第18-22页 |
·矿区地理位置及地质地形条件 | 第18-20页 |
·开采工艺及开采方法 | 第20-21页 |
·开采简史及现状 | 第21-22页 |
3 剥采程序设计及剥采比均衡 | 第22-36页 |
·基础模型的建立 | 第22-29页 |
·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首采区开采境界的圈定 | 第24-26页 |
·首采区境界内剩余煤、岩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剥采程序设计 | 第29-32页 |
·剥采程序选择的背景 | 第29页 |
·剥采程序的确定 | 第29-32页 |
·工程量计算及剥采比确定 | 第32-36页 |
·工程量计算 | 第32-35页 |
·剥采比均衡 | 第35-36页 |
4 留沟水平标高及位置优化 | 第36-70页 |
·现有开拓运输系统分析 | 第36-38页 |
·现有开拓运输系统 | 第36-37页 |
·X1330内排台阶推进到碎站后对生产的影响 | 第37-38页 |
·留沟水平标高及位置方案选择 | 第38-39页 |
·留沟方案确定原则 | 第38页 |
·留沟水平阶段划分 | 第38-39页 |
·留沟水平标高及位置优化 | 第39-70页 |
·留沟参数确定 | 第39-40页 |
·各年度超前剥离工程布置 | 第40-41页 |
·各年度分水平采剥工程布置 | 第41-47页 |
·各年度不同留沟标高分水平排弃工程布置 | 第47-63页 |
·各年度不同留沟标高分水平排卸运距计算 | 第63-65页 |
·各年度不同留沟标高煤岩排卸量分配 | 第65-67页 |
·留沟水平标高优化 | 第67-70页 |
5 内、外排土场的搭接整合 | 第70-74页 |
·内、外排土场现状及扩容条件分析 | 第70-71页 |
·内、外排土场现状分析 | 第70-71页 |
·内、外排土场扩容条件分析 | 第71页 |
·内、外排土场搭接整合方案确定 | 第71-73页 |
·首采区所需排弃空间计算 | 第71-72页 |
·内、外排土场搭接整合方案确定 | 第72-73页 |
·各年度排土计划编制 | 第73-74页 |
6 留沟后开拓运输系统的布置及演变过程 | 第74-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