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穗发芽的遗传研究 | 第10-18页 |
| ·穗发芽的鉴定方法 | 第10-12页 |
| ·穗发芽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水稻穗发芽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8页 |
| ·QTL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策略 | 第18-21页 |
| ·定位群体的选择 | 第18-19页 |
| ·精细定位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9-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实验材料及定位群体 | 第22页 |
| ·群体材料构建 | 第22-24页 |
| ·穗发芽的鉴定 | 第24页 |
| ·基因型鉴定方法 | 第24-27页 |
| ·水稻DNA提取 | 第24-25页 |
| ·SSR标记的搜索 | 第25页 |
| ·PCR反应 | 第25-26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26-27页 |
| ·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的精细定位 | 第27页 |
| ·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穗发芽表型鉴定及极端隐性单株的选择 | 第27-28页 |
| ·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的精细定位 | 第28-32页 |
| ·候选基因预测及分析 | 第32-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精细定位群体及其大小的选择 | 第33页 |
| ·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候选基因分析 | 第33-34页 |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