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3页
1 绪论第13-36页
   ·题解第13-15页
   ·概述第15-32页
     ·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概况第15-21页
     ·西方视野下的巴特第21-32页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第32-36页
2 “形式主义者”巴特第36-66页
   ·1978-1980年巴特文论引入中国的初始阶段第36-39页
   ·巴特文论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资源第39-64页
     ·“方法论”热潮作为巴特文论引入的历史机缘第39-43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框架下理解巴特文论第43-48页
     ·巴特文论作为文学主体性理论资源第48-56页
     ·对巴特“极端形式主义”的批判第56-64页
   ·小结第64-66页
3 结构主义者巴特第66-85页
   ·巴特文论作为审美反映论理论资源第66-70页
   ·巴特文论作为文学内部研究理论资源第70-74页
     ·理论性介绍第70-72页
     ·学术性应用第72-74页
   ·巴特文论作为语言论转向的理论资源第74-78页
   ·借用巴特文论反传统文学本质主义第78-83页
   ·小结第83-85页
4 后结构主义者巴特第85-156页
   ·认识论变革作为巴特后结构主义文论译介的原因第86-89页
   ·借用巴特文论解构“主体”第89-117页
     ·“作者死了”第89-102页
     ·“零度写作”第102-106页
     ·“文本理论”第106-117页
   ·借用巴特文论解构“历史”第117-136页
     ·“零度写作”第118-127页
     ·《历史的话语》第127-136页
   ·借用巴特文论重构“历史”第136-139页
   ·巴特后结构主义者的形象转变第139-153页
     ·《S/Z》是巴特颠覆结构的里程碑事件第145-150页
     ·《恋人絮语》——一个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的文本第150-153页
   ·小结第153-156页
5 文化巴特第156-176页
   ·文化批评家巴特第156-162页
     ·运用《符号学原理》分析大众文化第156-159页
     ·运用“神话”研究分析大众文化第159-162页
   ·作家巴特第162-167页
   ·时尚巴特第167-172页
   ·小结第172-176页
6 结论第176-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征保持的图像变换研究
下一篇:中国现代知性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