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学术意义 | 第7-8页 |
二、 学术史概述 | 第8-11页 |
三、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学术目标 | 第12页 |
五、 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清代青海文人之文学兴起的文化语境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历代中央政府对于青海的管理 | 第13-16页 |
一、 清代以前中央政府对青海的管理 | 第13-14页 |
二、 清代时期中央政府对青海的管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汉儒文化在青海的发展 | 第16-19页 |
一、 汉代:汉儒文化的兴起时期 | 第16页 |
二、 魏晋唐宋时期:汉儒文化的发展时期 | 第16-17页 |
三、 明清时期:汉儒文化的鼎盛时期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青海文人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 第19-23页 |
一、 唐宋时期青海的文人文学创作 | 第19-21页 |
二、 元明时期青海的文人文学创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清代本地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本地文人吟咏青海的文学文献 | 第23-28页 |
一、 本地文人文学概述 | 第23页 |
二、 本地文人及其文学文献 | 第23-27页 |
三、 本地文人文学创作的不足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吴栻和《吴敬亭诗文集》 | 第28-32页 |
一、 吴栻生平及其作品 | 第28-30页 |
二、 吴栻《吴敬亭诗文集》内容及特点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张思宪和《鸿雪草堂诗集》 | 第32-37页 |
一、 张思宪其人 | 第32-33页 |
二、 张思宪《鸿雪草堂诗集》内容及特点 | 第33-37页 |
第三章 清代外地文人的文学创作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外地文人吟咏青海的文学文献 | 第37-41页 |
一、 外地文人文学概述 | 第37页 |
二、 外地文人及其文学文献 | 第37-40页 |
三、 外地文人文学创作的不足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贾勋和《望云草堂诗集》 | 第41-45页 |
一、 贾勋生平及其作品 | 第41-42页 |
二、 贾勋《望云草堂诗集》内容及其特点 | 第42-45页 |
第三节 阔普通武的《湟中行记》与《青海奉使集》 | 第45-49页 |
一、 阔普通武生平及其作品 | 第45页 |
二、 阔普通武《湟中行记》与《青海奉使集》内容及其特点 | 第45-49页 |
第四章 清代青海文人之文学文献价值 | 第49-56页 |
第一节 青海地方文化的史料价值 | 第49-51页 |
一、 再现了清代以前青海的历史文化 | 第49-50页 |
二、 反映了清代时期青海的历史文化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青海地方的文学价值 | 第51-56页 |
一、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 | 第52页 |
二、 文学内容的多元性 | 第52-54页 |
三、 文学语言的灵活性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