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当前我国联排住宅现状 | 第10-11页 |
·我国城市住区邻里关系现状 | 第11-12页 |
·人们对于传统家园的怀念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第14-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联排住宅及联排住宅中的合院式布局 | 第23-43页 |
·国内外联排住宅的历史演变 | 第23-31页 |
·国外联排住宅的历史演变 | 第23-28页 |
·国内联排住宅的历史演变 | 第28-31页 |
·联排住宅的规划布局形态 | 第31-34页 |
·行列式 | 第31-32页 |
·合院式 | 第32页 |
·自由式 | 第32-34页 |
·联排住宅中的合院式布局 | 第34-41页 |
·早期的合院式联排住宅 | 第34-35页 |
·沉寂之后的再度兴起 | 第35-39页 |
·里弄住宅中的合院式 | 第39-40页 |
·本节小结 | 第40-41页 |
·与行列式联排住宅的比较 | 第41-42页 |
·私家院落之外的公共院落 | 第41页 |
·丰富了联排住区的空间层次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我国现代合院式联排住宅的产生与发展 | 第43-59页 |
·现代合院式联排住宅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43-46页 |
·居住水平的提高 | 第43页 |
·城市近郊土地资源的宽松 | 第43-44页 |
·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 | 第44-45页 |
·市场导向与国家政策调控 | 第45-46页 |
·合院式联排住宅的本质——提供邻里交往空间 | 第46-55页 |
·我国传统住区交往空间的启示 | 第46-49页 |
·当前邻里关系与邻里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 第49-52页 |
·合院空间对于改善邻里关系的作用 | 第52-53页 |
·与传统合院民居的比较 | 第53-55页 |
·合院式联排住宅的现实意义 | 第55-56页 |
·体现了中国传统居住理念,满足人们的居住心理需求 | 第55-56页 |
·丰富了联排住宅的规划布局 | 第56页 |
·健康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 第56页 |
·我国现代合院式联排住宅的发展前景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我国现代合院式联排住宅的规划及组合形式 | 第59-99页 |
·合院式联排住区的类型分析 | 第59-61页 |
·经济型 | 第59-60页 |
·舒适型 | 第60页 |
·综合型 | 第60-61页 |
·合院式联排住宅的院落形态分类 | 第61-63页 |
·合院组团的拼接组合 | 第63-67页 |
·组合原则 | 第63页 |
·合院组团拼接户数的限定 | 第63-65页 |
·户型平面的选择 | 第65-67页 |
·围合式合院布局分析 | 第67-75页 |
·国内典型的拼接形态实例分析 | 第67-74页 |
·“L”型平面的拼接方式 | 第74-75页 |
·胡同式合院布局分析 | 第75-78页 |
·尽端式 | 第75-76页 |
·贯通式 | 第76-78页 |
·半围合式合院布局分析 | 第78-87页 |
·建筑单体上的拼接 | 第78-85页 |
·规划意义上的围合 | 第85-87页 |
·合院内部空间设计 | 第87-93页 |
·合院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 | 第87-90页 |
·合院内部环境处理 | 第90-93页 |
·实际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93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93-97页 |
·道路流线布置形式 | 第93-95页 |
·停车场的布置 | 第95页 |
·交通组织形式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实例研究—以青岛天泰温泉度假村规划设计为例 | 第99-113页 |
·项目概述 | 第99-100页 |
·设计缘起 | 第99页 |
·项目周边生态人文环境 | 第99-100页 |
·项目前期青岛即墨市温泉假日小镇中国村规划设计 | 第100-111页 |
·基地概况 | 第100-101页 |
·住区总体规划 | 第101-105页 |
·合院式联排住宅区设计 | 第105-111页 |
·项目后期天泰圣罗尼克项目 | 第111-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