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本论文縮写符号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43页 |
1.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9-23页 |
·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 第19-20页 |
·多糖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 第20-22页 |
·对T细胞和B细胞的影响 | 第20页 |
·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 第20-21页 |
·对NK细胞的作用 | 第21页 |
·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第21页 |
·对网状内皮系统(RES)的激活影响 | 第21-22页 |
·对免疫分子的作用 | 第22页 |
·对补体系统的作用 | 第22-23页 |
2. 多糖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23-26页 |
·多糖受体 | 第23-24页 |
·多糖对细胞信息传导的影响 | 第24-25页 |
·对钙离子传导的影响 | 第24页 |
·对cAMP、cGMP信息系统的影响 | 第24-25页 |
·对NO的影响 | 第25页 |
·多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26页 |
3. 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 第26-33页 |
·一级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26-30页 |
·单糖组成 | 第26-27页 |
·糖苷键类型 | 第27-28页 |
·分支情况 | 第28-29页 |
·取代基 | 第29-30页 |
·高级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31-33页 |
·分子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溶解度 | 第32页 |
·粘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电荷密度的影响 | 第33页 |
·核心寡糖片段的影响 | 第33页 |
4 多糖的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4-35页 |
·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第35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35页 |
·糖苷键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35-36页 |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 | 第36-37页 |
5. 微生物多糖 | 第37-39页 |
·黄原胶 | 第37页 |
·凝结多糖 | 第37页 |
·短梗霉多糖(普鲁蓝) | 第37-38页 |
·结冷胶 | 第38页 |
·小核菌葡聚糖或硬葡聚糖 | 第38页 |
·来自乳酸菌的胞外多糖 | 第38-39页 |
·海洋细菌胞外多糖 | 第39页 |
6. 南极微生物胞外多糖 | 第39-42页 |
·南极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40页 |
·南极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研究 | 第40-42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2-43页 |
第一章 南极海洋菌的分离筛选和菌种鉴定 | 第43-54页 |
1.引言 | 第43-4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4. 讨论 | 第52-53页 |
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章 南极海洋菌S-5胞外多糖的制备与分离纯化 | 第54-63页 |
1. 引言 | 第54-5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菌种 | 第55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55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5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中多糖的测定 | 第55-56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生长曲线及产糖量的测定 | 第56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56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胞外多糖的提取 | 第56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6-57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胞外多糖PEP的纯度鉴定 | 第57页 |
·碘-碘化钾反应 | 第57页 |
·双缩脲反应 | 第57页 |
·α-萘酚显色反应 | 第57页 |
·紫外检测 | 第5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57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胞外多糖PEP的分子量测定 | 第57-58页 |
3. 结果 | 第58-61页 |
·Pseudoaltermonas sp.S-5生长曲线及产糖量 | 第58页 |
·不同培养温度下Pseudoaltermonas sp.S-5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 | 第58-61页 |
4. 讨论 | 第61-62页 |
·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61页 |
·多糖的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多糖纯度测定 | 第62页 |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第62页 |
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多糖结构的测定与解析 | 第63-83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实验试剂 | 第63-6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4页 |
·南极海洋菌S-5胞外多糖PEP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64页 |
·确定PEP多糖中是否含有糖醛酸 | 第64页 |
·PEP单糖组成分析 | 第64-65页 |
·酸水解 | 第65页 |
·H-PEP的甲基化分析 | 第65-66页 |
·H-PEP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66页 |
3. 结果 | 第66-81页 |
·PEP的红外光谱测定结果 | 第66-67页 |
·PEP中糖醛酸的确定 | 第67页 |
·PEP单糖组成分析 | 第67-68页 |
·酸水解 | 第68-72页 |
·H-PEP的甲基化分析 | 第72-76页 |
·H-PEP核磁共振谱的解析 | 第76-81页 |
·H-PEP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分析结果 | 第76-77页 |
·H-PEP维核磁共振谱的分析结果 | 第77-81页 |
4. 讨论 | 第81-82页 |
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南极海洋菌S-5胞外多糖的免疫活性 | 第83-103页 |
1 引言 | 第83-8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4-89页 |
·实验动物 | 第84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8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84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84-85页 |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85-86页 |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85页 |
·MTT法测定脾细胞增殖 | 第85-86页 |
·小鼠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测定 | 第86-88页 |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 第86页 |
·PEP对巨噬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6页 |
·PEP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86页 |
·PEP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86-87页 |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87页 |
·超氧阴离子的测定 | 第87页 |
·一氧化氮的测定 | 第87页 |
·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测定 | 第87-88页 |
·半定量RT-PCR测定TNF-α、IL-1β和iNOS mRNA水平 | 第88-89页 |
·RNA的提取 | 第88页 |
·cDNA的合成 | 第88页 |
·PCR扩增 | 第88-89页 |
·PEP处理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后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转录水平 | 第89页 |
·不同浓度PEP处理巨噬细胞后TNF-α、IL-1β和iNOS的mRNA水平 | 第8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89页 |
3. 结果 | 第89-100页 |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结果 | 第89页 |
·PEP对巨噬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9-91页 |
·PEP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91-93页 |
·PEP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93页 |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93-95页 |
·一氧化氮的测定 | 第95页 |
·细胞因子TNF-α和几-1β的测定 | 第95-97页 |
·半定量RT-PCR测定TNF-α、IL-1β和iNOS mRNA转录水平 | 第97-100页 |
·PEP处理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后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转录水平 | 第97-98页 |
·不同浓度PEP处理巨噬细胞后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转录水平 | 第98-100页 |
4 讨论 | 第100-102页 |
5.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南极海洋菌S-5胞外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03-113页 |
1. 引言 | 第10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3-106页 |
·实验动物 | 第103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103-10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104页 |
·小鼠脏器指数的测定 | 第104页 |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B细胞介导的溶血反应的测定 | 第105页 |
·血清溶血素生成的测定 | 第105页 |
·脾细胞增殖实验 | 第105页 |
·巨噬细胞产生NO的测定 | 第105页 |
·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105页 |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的测定 | 第106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106页 |
3. 结果 | 第106-111页 |
·PEP对正常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PEP对正常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 第107页 |
·PEP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第107页 |
·PEP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PEP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PEP对正常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2页 |
5.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13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