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 论文研究的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9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 | 第11-17页 |
| (一) “中华民族”的由来 | 第11-12页 |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 | 第12-14页 |
| (三) 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影响巨大 | 第14-15页 |
| (四) 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 | 第15-17页 |
| 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第17-22页 |
| (一) 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性的特征 | 第17-18页 |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第18-22页 |
| 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31页 |
|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第22-25页 |
| (二) 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意义 | 第25-31页 |
| 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 | 第31-40页 |
| (一)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程 | 第31-36页 |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第36-40页 |
| 五、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途径 | 第40-47页 |
| (一) 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 | 第41-42页 |
| (二) 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 第42-43页 |
| (三) 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必须与经济现代化相结合 | 第43-45页 |
| (四) 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