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李先逵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图表目录第11-14页
1 绪论第14-26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推动西南地区建筑史学史和建筑学家的研究第15页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史的有益补充第15页
     ·反映了我国大建筑学科的嬗变第15-16页
   ·研究现状第16-21页
     ·对建筑史学研究史的研究第16-18页
     ·对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研究第18-20页
     ·对建筑教育史的研究第20页
     ·本研究的立足点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口述历史研究法第21-22页
     ·实地调研法第22页
     ·实证与阐释相结合法第22-23页
     ·比较分析法第23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3-26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研究框架第24-26页
2 李先逵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第26-48页
   ·成长经历第26-27页
     ·出生地达州第26页
     ·家庭熏陶第26-27页
   ·求学经历第27-36页
     ·求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第27-33页
     ·赴欧留学第33-36页
   ·学成授业第36-43页
     ·“特殊”时期第36-37页
     ·重建工任教第37-40页
     ·调入建设部工作第40-43页
   ·李先逵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第43-48页
     ·传统建筑与文化研究第44-45页
     ·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第45页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第45-48页
3 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第48-62页
   ·研究背景第48-51页
     ·社会和时代背景第48页
     ·建筑史学研究的新阶段第48-49页
     ·已有的研究成果第49-51页
   ·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第51-57页
     ·研究特点第51-53页
     ·概括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第53-57页
   ·古典园林哲学内涵研究第57-60页
     ·研究特点第57-58页
     ·古典园林的阴阳内涵第58-60页
   ·评述第60-62页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逐渐地清晰化和具体化第60-61页
     ·传统建筑文化是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根本第61页
     ·当代园林设计的“阴阳之道”第61-62页
4 传统民居研究第62-92页
   ·西南民居研究概述第62-63页
   ·四川民居的研究第63-80页
     ·研究历程第63-64页
     ·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四川民居》的理论特征第64-66页
     ·场镇聚落布局模式及类型的研究第66-71页
     ·场镇空间特色的研究第71-73页
     ·场镇营建手法的研究第73-76页
     ·民居的地域特色研究第76-78页
     ·巴蜀民居文化品格的概括第78-80页
   ·干栏式苗居建筑研究第80-90页
     ·研究方法和特征第80-81页
     ·苗族分布及居住特征第81-82页
     ·苗居的聚落形态研究第82-84页
     ·“半边楼”研究第84-87页
     ·对苗居的艺术特色总结第87-89页
     ·苗居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第89-90页
   ·评述第90-92页
     ·民居模式语言的提炼是李先逵民居研究的最大特点第90页
     ·民居文化和美学的研究是其民居研究的另一个特点第90-91页
     ·山地营建 18 法对我国的山地城市建设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第91页
     ·李先逵民居研究对西南民居的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91-92页
5 山水城市与人居环境研究第92-106页
   ·山水城市的风水内涵研究第92-100页
     ·研究背景第92-93页
     ·研究特点第93页
     ·山水城市的五大特征第93-100页
   ·当代人居环境的构建研究第100-103页
     ·研究背景第100页
     ·对城市基础建设的研究第100-102页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第102-103页
   ·评述第103-106页
     ·丰富了“山水城市”的理论内涵第103-104页
     ·关注人居环境,促进我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发展第104页
     ·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轨迹第104-106页
6 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第106-114页
   ·大足石刻保护研究第106-108页
     ·对石刻艺术的原真性保护第106-107页
     ·对大足石刻环境的整体保护第107-108页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第108-111页
     ·研究特点第108页
     ·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五个问题第108-111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创新研究第111-112页
     ·整体保护是关键第111页
     ·以城市设计为切入点第111页
     ·文脉承续与创新第111-112页
   ·李先逵与“凯恩斯决议—苏州决定”第112-113页
     ·“凯恩斯决议”的形成背景第112页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均衡发展第112-113页
   ·评述第113-114页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第113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创新第113-114页
7 建筑教育思想研究第114-124页
   ·形成背景第114页
   ·教学改革第114-117页
     ·南斯拉夫建筑教育考察研究第114-115页
     ·重建工建筑学专业体系改革探索第115-117页
   ·教书育人第117-119页
     ·课程建设第117-118页
     ·硕、博士生的培养第118-119页
   ·李先逵与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第119-120页
     ·明确培养目标第119-120页
     ·正确认识和处理评估和注册考试的关系第120页
     ·加强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联系第120页
     ·加强新老建筑系交流协作第120页
   ·李先逵建筑职业教育思想第120-122页
   ·评述第122-124页
     ·李先逵教育思想是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缩影第122-124页
8 建筑创作思想与作品分析第124-134页
   ·李先逵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观第124-127页
   ·创作思想与作品分析第127-134页
     ·重庆能仁寺仿古建筑设计第127-130页
     ·大足石刻波涌梵宫茶舍设计第130-131页
     ·川东电力影剧院第131-134页
9 结语第134-142页
   ·李先逵学术思想的特点第134-137页
     ·重视史料,论从史出,提炼建筑模式语言第134-135页
     ·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重视多学科交叉第135页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当前建设服务第135-136页
     ·寻求传统的现代价值,注重传统文化的培育第136页
     ·学风严谨,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传承中庸之道第136-137页
   ·李先逵学术思想之评价第137-139页
     ·视建筑为文化的史学观第137页
     ·视建筑为艺术的美学观第137-138页
     ·视建筑为历史的教育观第138页
     ·视建筑为责任的事业观第138-139页
   ·研究启示第139页
   ·研究缺憾第139-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8页
附录第148-169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8页
 B. 李先逵年谱第148-153页
 C. 人物访谈第153-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支挡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巴蜀地区名人祠庙—张飞庙建筑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