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第一章 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校读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儒家者言>释文》指瑕及部分简文释字 | 第12-15页 |
一、 《<儒家者言>释文》指瑕 | 第12-13页 |
(一) 、611 简、1853 简“夫子” | 第12页 |
(二) 、910 简“子” | 第12页 |
(三) 、906 简“隐” | 第12-13页 |
(四) 、706 简“曰” | 第13页 |
(五) 、933 简“曰” | 第13页 |
(六) 、982 简“授” | 第13页 |
(七) 、866 简“□肤” | 第13页 |
(八) 、“也长天下者天下”简 | 第13页 |
二、 部分简文释字 | 第13-15页 |
(一) 、2490 简“折”字 | 第13-14页 |
(二) 、961 简“予”字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部分竹简补字、编联与分章 | 第15-18页 |
一、 部分竹简补字与编联 | 第15-17页 |
(一) 、《儒家者言》第二章 | 第15-16页 |
(二) 、《儒家者言》第四章 | 第16页 |
(三) 、《儒家者言》第十二章 | 第16-17页 |
二、 《儒家者言》第十五章分章问题新探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成书年代及性质考辨 | 第19-44页 |
第一节 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成书年代新探 | 第19-24页 |
一、 关于“成书年代”这一概念的几点思考 | 第19-20页 |
二、 笔者关于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成书年代的看法 | 第20-24页 |
第二节 定州汉简《儒家者言》性质考辨 | 第24-42页 |
一、 《儒家者言》与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 | 第24-29页 |
二、 《儒家者言》与《说苑》 | 第29-32页 |
三、 《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 | 第32-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从《儒家者言》相关简文看今本《孔子家语》的文献价值 | 第44-55页 |
第一节 今本《孔子家语》本于《儒家者言》不同传本者 | 第45-53页 |
一、 《儒家者言》第二章 | 第45-47页 |
二、 《儒家者言》第三章 | 第47-49页 |
三、 《儒家者言》第六章 | 第49-50页 |
四、 《儒家者言》第七章 | 第50-51页 |
五、 《儒家者言》第十一章 | 第51-53页 |
第二节 今本《孔子家语》另有渊源者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附录:《<儒家者言>摹本》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一、 文献资料 | 第60-61页 |
二、 简帛资料 | 第61-62页 |
三、 论著 | 第62-64页 |
四、 硕博论文 | 第64-65页 |
五、 期刊论文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