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耕地土壤分类系统及地力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页 |
| 2. 土壤分类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第11页 |
| ·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 | 第11页 |
| ·IRB与WR | 第11-12页 |
| ·国内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3.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耕地地力概述 | 第13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4.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与研究思路 | 第16-24页 |
| 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 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7-18页 |
| ·气候水文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植被 | 第18页 |
| 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 ·土地资源概况 | 第18页 |
| ·农业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 ·农田基础设施 | 第19页 |
| 4.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19-21页 |
| ·布点原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 ·调查内容 | 第20-21页 |
| 5. 样品分析与测定 | 第21页 |
| 6. 耕地地力评价 | 第21-24页 |
| ·评价方法与内容 | 第21页 |
| ·选择评价因子 | 第21-22页 |
| ·评价单元赋值、打分、构造判断矩阵 | 第22-23页 |
|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及分级系统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株洲县耕地土壤分类 | 第24-38页 |
| 1. 耕地土壤分类 | 第24-28页 |
| ·分类依据 | 第24页 |
| ·分类方法与指标 | 第24-28页 |
| 2. 成土母质总体特征 | 第28-29页 |
| ·第四纪红色粘土 | 第28页 |
| ·板页岩 | 第28页 |
| ·紫色砂、页岩 | 第28页 |
| ·花岗岩 | 第28页 |
| ·河、湖冲沉积物 | 第28-29页 |
| ·石灰岩 | 第29页 |
| ·砂、砾岩 | 第29页 |
| 3. 耕地土壤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 ·区域(乡镇)分布 | 第29页 |
| ·水平分布 | 第29页 |
| ·垂直分布 | 第29-30页 |
| 4. 耕地土壤分类 | 第30-38页 |
| ·水稻土 | 第30-35页 |
| ·红壤 | 第35-36页 |
| ·紫色土 | 第36-37页 |
| ·潮土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耕地地力分级与评价 | 第38-51页 |
| 1. 一级地 | 第39-40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39页 |
| ·基本特性 | 第39页 |
| ·指标指数 | 第39-40页 |
| 2. 二级地 | 第40-41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0页 |
| ·基本特性 | 第40页 |
| ·指标指数 | 第40-41页 |
| 3. 三级地 | 第41-42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1页 |
| ·基本特征 | 第41-42页 |
| ·指标指数 | 第42页 |
| 4. 四级地 | 第42-43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2页 |
| ·基本特性 | 第42-43页 |
| ·指标指数 | 第43页 |
| 5. 五级地 | 第43-44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3页 |
| ·基本特性 | 第43-44页 |
| ·指标指数 | 第44页 |
| 6. 六级地 | 第44-46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5页 |
| ·基本特性 | 第45页 |
| ·指标指数 | 第45-46页 |
| 7. 七级地 | 第46-47页 |
| ·面积与分布 | 第46页 |
| ·基本特性 | 第46-47页 |
| ·指标指数 | 第47页 |
| 8. 不同耕地土壤类型地力状况 | 第47-50页 |
| 9 耕地地力评价小结 | 第50-51页 |
| ·株洲县耕地地力评价内容 | 第50页 |
| ·株洲县耕地地力评价分级结果 | 第50页 |
| ·株洲县耕地地力等级分布特点 | 第50页 |
| ·株洲县耕地土壤类型地力状况 | 第50页 |
| ·株洲县耕地地力限制因子分析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株洲县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 | 第51-57页 |
| 1. 高中低产田分布 | 第51页 |
| 2. 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 第51-54页 |
| ·工程措施 | 第52页 |
| ·农业措施 | 第52-53页 |
| ·生物措施 | 第53页 |
| ·化学措施 | 第53-54页 |
| 3.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54-55页 |
|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 | 第54页 |
|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 第54页 |
| ·增种绿肥,增施有机肥 | 第54-55页 |
|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 | 第55页 |
| ·保护森林植被,优化生态环境 | 第55页 |
| 4. 提高耕地地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 | 第55-57页 |
| ·加强中低产耕地改良 | 第55页 |
| ·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 | 第55-56页 |
| ·科学施肥、保持耕地养分平衡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附彩图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