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引言 | 第8页 |
| ·轨道电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轨道电路发展与现状 | 第10-13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 第2章 轨道电路工作原理 | 第14-26页 |
| ·轨道电路 | 第14-15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 | 第15-18页 |
| ·不对称脉冲波形选择 | 第16-17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原理 | 第17-18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的硬件构成 | 第18-21页 |
| ·发码器 | 第18-20页 |
| ·译码器 | 第20-21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的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 | 第22-23页 |
| ·产生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原因 | 第22页 |
| ·解决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具体措施 | 第22-23页 |
| ·电码化对发码器的影响 | 第23页 |
| ·电化区段对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译码器影响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3章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26-36页 |
| ·微控制器控制和处理 | 第26-27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发码器硬件实现 | 第27-30页 |
| ·发码器的结构与功能 | 第27页 |
| ·发码器系统原理框图 | 第27-28页 |
| ·发码器电路设计 | 第28-30页 |
| ·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译码器电路实现 | 第30-34页 |
| ·译码器的结构与功能 | 第30页 |
| ·译码器系统原理框图 | 第30-31页 |
| ·译码器电路设计 | 第31-34页 |
| ·新型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的优化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译码器的不对称脉冲信号识别研究 | 第36-46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不对称脉冲信号特征 | 第36页 |
|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6-39页 |
|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7-38页 |
| ·离散小波变换 | 第38页 |
| ·选取小波的标准 | 第38-39页 |
| ·小波分析不对称脉冲信号波形 | 第39-40页 |
|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结论 | 第44-46页 |
| 第5章 新型不对称脉冲轨道电路的软件设计 | 第46-54页 |
| ·Multisim 10 仿真软件 | 第46页 |
| ·发码器中的电路仿真 | 第46-48页 |
| ·MPLABIDE 集成开发环境 | 第48-49页 |
| ·发码器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50页 |
| ·发码器主程序设计 | 第49页 |
| ·发码器中断程序设计 | 第49-50页 |
| ·译码器系统软件设计 | 第50-51页 |
| ·译码器主程序设计 | 第50页 |
| ·接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第50-51页 |
| ·双电路热备份电路的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