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基于跨域治理的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6页
绪论第16-38页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6-19页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9-35页
 三、 试图达到的目标第35页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35-36页
 五、 结构安排与创新点第36-38页
第一章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理论分析第38-68页
 第一节 跨域治理理论第38-49页
  一、 跨域治理理论的概念与内容第38-43页
  二、 跨域治理的理论渊源第43-47页
  三、 跨域治理的重要作用第47-49页
 第二节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第49-59页
  一、 水污染防治的含义第49-52页
  二、 梁子湖水污染情况第52-57页
  三、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第57-59页
 第三节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必要性第59-66页
  一、 行政区划对跨域水污染治理的制约第59-62页
  二、 科层制治理对跨域水污染防治的失灵第62-64页
  三、 市场机制对跨域水污染防治的局限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二章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现实状况第68-84页
 第一节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历程回顾第68-71页
  一、 分散治理阶段第68-69页
  二、 重点治理阶段第69-70页
  三、 全而防治阶段第70-71页
 第二节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第71-79页
  一、 流域四市政府各有工作重点第72-74页
  二、 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第74-76页
  三、 制定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第76-78页
  四、 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第78-79页
 第三节 梁子湖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第79-83页
  一、 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第79-81页
  二、 沿湖基层政府认识不一致第81-82页
  三、 统一管理职能难以落实第82页
  四、 区域合作不力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三章 梁子湖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第84-108页
 第一节 治理主体不足第84-93页
  一、 以地方政府力量为主第84-86页
  二、 企业作用发挥不够第86-88页
  三、 非营利组织力量单薄第88-90页
  四、 社会公众参与不多第90-93页
 第二节 治理主体之间信任度不高第93-99页
  一、 信任是跨域治理的核心要素第93-96页
  二、 当前社会信任普遍缺失第96-98页
  三、 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不够第98-99页
 第三节 治理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第99-107页
  一、 合作是跨域治理的重要内容第99-102页
  二、 地方政府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第102-105页
  三、 政府与其他主体间合作机制不完善第105-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四章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启示第108-147页
 第一节 国内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情况第108-124页
  一、 太湖水污染治理情况第109-115页
  二、 巢湖水污染治理情况第115-119页
  三、 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第119-124页
 第二节 国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经验第124-135页
  一、 旧本琵琶湖水污染治理经验第124-130页
  二、 北美五大湖区水污染治理经验第130-135页
 第三节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启示第135-145页
  一、 单纯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足以防治水污染第135-138页
  二、 非营利组织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主体第138-141页
  三、 公众参与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第141-143页
  四、 合作协调机制直接影响湖泊水污染治理效果第143-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五章 梁子湖水污染跨域治理的对策建议第147-182页
 第一节 树立多元治理理念第147-152页
  一、 政府是核心治理主体第147-150页
  二、 治理主体需要多元化第150-152页
 第二节 培育跨域治理新主体第152-156页
  一、 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第152-154页
  二、 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第154-155页
  三、 提高社会公众治理能力第155-156页
 第三节 建立伙伴关系第156-167页
  一、 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第156-159页
  二、 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第159-161页
  三、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第161-163页
  四、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建立伙伴关系第163-166页
  五、 非政府治理主体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第166-167页
 第四节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工具第167-181页
  一、 颁布实施法律规章第168-171页
  二、 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第171-174页
  三、 建立健全行业规范第174-177页
  四、 学习运用对话协商第177-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182-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第204-205页
后记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比例平均剩余寿命模型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电视与柳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