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农村住宅采暖能耗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论文来源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实态调研 | 第14-22页 |
·实态调研基本情况 | 第14-16页 |
·调研测试基本情况 | 第16-18页 |
·调研目的 | 第16页 |
·测试依据 | 第16-17页 |
·测点选择原则 | 第17页 |
·调研测试内容 | 第17页 |
·测试方法 | 第17页 |
·测试仪器 | 第17-18页 |
·热工测试样本住宅基本情况 | 第18-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平面形式分析 | 第22-36页 |
·基于采暖方式的住宅平面形式的演变 | 第22-28页 |
·传统节约型 | 第23-24页 |
·经济适用型 | 第24-26页 |
·分散院落型 | 第26-27页 |
·紧凑单元型 | 第27-28页 |
·影响住宅平面形式演变的关键因素 | 第28-30页 |
·厨房 | 第28-29页 |
·采暖方式 | 第29-30页 |
·采暖用燃料 | 第30页 |
·采暖用能、采暖方式和住宅平面的关系 | 第30-31页 |
·住宅平面形式演变原因 | 第31-34页 |
·经济层面 | 第32页 |
·技术层面 | 第32页 |
·思想意识层面 | 第32页 |
·社会层面 | 第32-33页 |
·其它 | 第33-34页 |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形式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农村住宅平面形式发展过程 | 第34页 |
·农村住宅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分析 | 第36-44页 |
·住宅外墙现状 | 第36-37页 |
·外窗现状 | 第37-39页 |
·屋顶现状 | 第39页 |
·围护结构现状原因 | 第39-40页 |
·住宅性能主观评价问卷分析 | 第40-43页 |
·住宅性能主观评价结果 | 第40-41页 |
·住宅性能主观评价分析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温度研究 | 第44-57页 |
·我国室内热环境温度指标和相关研究 | 第44-46页 |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状况 | 第46-47页 |
·室内温度状况 | 第46页 |
·室内温度状况分析 | 第46-47页 |
·住户主观感受问卷调研 | 第47-52页 |
·住户主观感受问卷调研 | 第47-50页 |
·调研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主观温度的计算 | 第52-55页 |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舒适温度研究 | 第55-56页 |
·舒适温度区间的确定 | 第55页 |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温度指标研究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采暖能耗研究 | 第57-95页 |
·采暖用能和采暖方式分析 | 第57-67页 |
·采暖用能、采暖方式状况 | 第57页 |
·采暖用能分析 | 第57-59页 |
·采暖方式分析 | 第59-62页 |
·太阳能的被动利用 | 第62-67页 |
·农村住宅采暖能耗检测方法 | 第67-78页 |
·建筑物耗热量现场检测方法 | 第67-69页 |
·农村住宅采暖能耗检测方法的制定 | 第69-71页 |
·农村住宅采暖能耗检测方法 | 第71-74页 |
·测试工具和使用 | 第74-77页 |
·测试注意事项 | 第77-78页 |
·采暖用能核算方法 | 第78-81页 |
·采暖用能核算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核算方法的一般规定 | 第78-79页 |
·采暖用能核算方法 | 第79-80页 |
·核算结果的输出 | 第80-81页 |
·采暖能耗现状调研分析 | 第81-94页 |
·采暖能耗状况 | 第81-83页 |
·调研案例分析 | 第83-91页 |
·采暖能耗状况综合分析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论文总结 | 第95-97页 |
·论文结论 | 第95-96页 |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3-104页 |
附录1 | 第104-106页 |
附录2 | 第106-108页 |
附录3 | 第108-109页 |
附录4 | 第109-110页 |
附录5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