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建构的艰辛历程—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A Lacanian Reading of Invisible Man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3页 |
| ·埃里森与《看不见的人》 | 第7-8页 |
| ·埃里森与美国黑人文学 | 第8-10页 |
| ·埃里森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 第8-9页 |
| ·以拉康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 | 第9-10页 |
| ·关于埃里森及其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 第2章 迷失——漫长的“前镜像时期” | 第13-21页 |
| ·美国黑人的内在奴化 | 第13-14页 |
| ·自我意识的凸显与缺失 | 第14-16页 |
| ·透过白人的眼睛看世界 | 第16-17页 |
| ·通往“镜像时期”的征兆 | 第17-21页 |
| ·布莱索的诡计 | 第18-19页 |
| ·医院里的重生 | 第19-21页 |
| 第3章 重生——踏入“想象界” | 第21-25页 |
| ·理想自我的形成 | 第21-23页 |
| ·理想自我的挫败 | 第23-25页 |
| 第4章 混沌——曲折的“象征界” | 第25-32页 |
| ·父亲角色的显现 | 第25-27页 |
| ·面具背后的真相 | 第27-28页 |
| ·自我理想的追寻与受挫 | 第28-32页 |
| 第5章 幻象——“实在界”的显现 | 第32-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