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蛋白质检测方法概述 | 第11-16页 |
·免疫蛋白分析法 | 第11-12页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2-14页 |
·核酸适配体检测蛋白质的研究 | 第14-16页 |
·液晶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16-23页 |
·液晶分子的分类 | 第17-21页 |
·液晶生物传感器在免疫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液晶生物传感器在核酸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液晶生物传感器在蛋白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液晶生物传感器的展望 | 第23页 |
·本研究工作的构思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分子印迹方法的液晶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的研究 | 第25-39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6页 |
·玻片清洗 | 第26页 |
·自组装膜的制备 | 第26-27页 |
·蛋白分子的固定 | 第27页 |
·模板分子的洗脱 | 第27页 |
·自组装膜的特异性考察 | 第27页 |
·液晶盒的制备 | 第27-28页 |
·修饰基底的 AFM 表征 | 第28页 |
·偏光检测及图像采集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实验设计原理 | 第28-29页 |
·硅烷化试剂 DMOAP、APTES 以及 TEA 对液晶有序排列的诱导效应 | 第29-30页 |
·硅烷化试剂比例的确定 | 第30-32页 |
·Hb 浓度的考察 | 第32-33页 |
·洗液的考察 | 第33-35页 |
·模板洗脱前后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表征 | 第35-36页 |
·血红蛋白检测限的考察 | 第36-37页 |
·特异性考察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酶催化银沉积信号增强结合核酸适配体检测凝血酶液晶生物传感研究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页 |
·清洗玻片 | 第40页 |
·硅烷化 | 第40页 |
·戊二醛(GA)偶联 | 第40-41页 |
·组装捕获探针 | 第41页 |
·凝血酶检测 | 第41页 |
·酶催化银沉积信号增强检测凝血酶 | 第41页 |
·液晶盒的制备 | 第41-42页 |
·偏光检测及图像采集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实验设计原理 | 第42-44页 |
·捕获探针浓度的考察 | 第44-45页 |
·凝血酶检测浓度的考察 | 第45页 |
·凝血酶选择性的考察 | 第45-46页 |
·银沉积信号增强 | 第46-47页 |
·银沉积信号增强 SEM 表征 | 第47页 |
·银沉积信号增强检测不同浓度凝血酶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9-50页 |
·玻片清洗 | 第50页 |
·硅烷化 | 第50页 |
·戊二醛(GA)偶联 | 第50页 |
·组装捕获探针 | 第50-51页 |
·凝血酶的检测 | 第51页 |
·液晶盒的制备 | 第51页 |
·偏光检测及图像采集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实验设计原理 | 第51-52页 |
·硅烷化试剂比例的选择 | 第52-53页 |
·捕获探针浓度的考察 | 第53-54页 |
·Det-DNA 浓度的考察 | 第54-55页 |
·凝血酶检测浓度的考察 | 第55-56页 |
·荧光表征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