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8-24页 |
·生态旅游的发展热潮 | 第18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迫切性 | 第18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开发的必然趋势 | 第18-19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9-20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 第19-20页 |
·保护与开发 | 第20页 |
·基本概念 | 第20-24页 |
·旅游资源 | 第20-21页 |
·生态旅游资源 | 第21-22页 |
·生态旅游 | 第22-2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同类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结构框架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理论综述 | 第32-42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32-35页 |
·自然保护区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自然保护区概况、功能及类型 | 第32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 | 第32-33页 |
·风景名胜区的相关理论 | 第33页 |
·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 | 第33页 |
·风景资源的评价及分级标准 | 第33页 |
·其他理论介绍 | 第33-35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 第35-36页 |
·保护的对象 | 第35-36页 |
·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 | 第35页 |
·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 | 第35-36页 |
·保护的价值分析 | 第36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 第36-38页 |
·开发的功能和内容 | 第36-38页 |
·开发模式研究 | 第38页 |
·保护性开发模式 | 第38页 |
·社区参与模式 | 第38页 |
·生态旅游特色开发模式 | 第38页 |
·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38-40页 |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 第39页 |
·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平衡 | 第39页 |
·保护为主、开发为辅 | 第39页 |
·保护与开发并重 | 第39页 |
·保护与开发的主要矛盾 | 第39-40页 |
·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分析 | 第42-74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的现状概况 | 第42-46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方向——生态旅游 | 第43页 |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 | 第43页 |
·生态旅游的定位 | 第43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资源的概况 | 第43-44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4-46页 |
·保护的必要性 | 第44页 |
·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44-46页 |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 第46-56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种类及特征 | 第46-47页 |
·湿地植被资源 | 第46页 |
·盐生滩涂景观植物资源 | 第46-47页 |
·湿地珍稀鸟类资源 | 第47页 |
·水产资源 | 第47页 |
·历史文化资源 | 第47页 |
·工业旅游资源 | 第47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 第47-48页 |
·分类依据 | 第47-48页 |
·分类结果 | 第48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48-55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 第48-49页 |
·生态旅游资源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第49-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56-63页 |
·生态因子的选取取 | 第56页 |
·单因子分级及评价 | 第56-57页 |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57-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旅游业的调查与分析 | 第63-70页 |
·旅游业的初步认识 | 第63-64页 |
·旅游业使用状况与分析思考 | 第64-70页 |
·游客基本情况 | 第64-65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旅游偏好 | 第65-68页 |
·游客对设施及服务的需求度 | 第68-69页 |
·游客对水上旅游的评价 | 第69-70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分析 | 第70页 |
·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 | 第70-72页 |
·必须保护的资源单体 | 第71-72页 |
·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单体 | 第72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 第72-73页 |
·生态资源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 第72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性破坏 | 第72-73页 |
·旅游开发的空间失衡 | 第73页 |
·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功能较低 | 第73页 |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 第74-86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 第74页 |
·合理利用、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 | 第74页 |
·因地制宜、以特色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 | 第74页 |
·循序渐进、以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导向 | 第74页 |
·科学规划、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第74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的保护策略 | 第74-80页 |
·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 第74-75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层次划分及其建设控制 | 第75-78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对象 | 第75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分类方法 | 第75页 |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设控制措施 | 第75-78页 |
·合理确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的旅游环境容量 | 第78-80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构成体系 | 第78-79页 |
·旅游环境容量特点 | 第79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控 | 第79-80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 第80-83页 |
·树立以自然文本,生态化的理念 | 第80页 |
·合理确定旅游开发格局与功能定位 | 第80页 |
·七个重要旅游景区 | 第80页 |
·各旅游景区依托的旅游资源 | 第80页 |
·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 第80-81页 |
·提升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利用 | 第81-83页 |
·开发适合当地游客的生态旅游产品 | 第81-82页 |
·旅游线路设计 | 第82-83页 |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 第83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策略 | 第83-84页 |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冲突 | 第83页 |
·保护与开发矛盾冲突的对策分析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 | 第86-100页 |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规划目标 | 第86页 |
·结合规划,提升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地位 | 第86页 |
·促进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的发展 | 第86页 |
·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第86页 |
·适度开发、合理利用,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 第86页 |
·满足游客需求,促进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的经济效益 | 第86页 |
·以完善生态保护系统的保护规划 | 第86-92页 |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辽河口的影响 | 第87页 |
·打造生态发展结构 | 第87-89页 |
·规划合理的分区保护 | 第89-91页 |
·合理确定环境容量 | 第91-92页 |
·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 | 第91页 |
·环境容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 第91-92页 |
·构建合理的景观分区格局的开发规划 | 第92-96页 |
·实施严格的功能分区 | 第92-93页 |
·优化合理的景观格局 | 第93页 |
·建设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区 | 第93-96页 |
·旅游景区的概况 | 第93-95页 |
·旅游景区的开发时序及重点安排 | 第95-96页 |
·以完善空间廊道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并重规划 | 第96-98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廊道 | 第96页 |
·景观廊道 | 第96页 |
·生态廊道 | 第96页 |
·景观视廊 | 第96页 |
·生态旅游资源的交通廊道 | 第96-98页 |
·对外交通系统 | 第97页 |
·内部交通系统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4页 |
·创新点与结论 | 第100-101页 |
·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 | 第106-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实践项目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