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角下的“亲亲相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亲亲相隐的历史变迁伴随着和谐 | 第8-17页 |
(一) 因为和谐而形成 | 第8-11页 |
(二) 因为和谐而成熟 | 第11-13页 |
(三) 因为和谐而转型 | 第13-17页 |
二、和谐的外部条件需要亲亲相隐 | 第17-24页 |
(一) 地理经济条件 | 第17-19页 |
(二) 亲缘血统社会条件 | 第19-20页 |
(三) 大一统国家条件 | 第20-22页 |
(四) 亲亲相隐是历史教训的产物 | 第22-24页 |
三、亲亲相隐的和谐功能 | 第24-37页 |
(一) 中国传统法律的和谐精神 | 第24-28页 |
1. 人自身的和谐 | 第25-26页 |
2.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26-27页 |
3. 家与国的和谐 | 第27-28页 |
(二) “亲亲相隐”的和谐功能 | 第28-37页 |
1. 维护家庭(族)的和谐 | 第29-32页 |
2. 维护农业经济的和谐 | 第32-34页 |
3. 维护社会、国家的和谐 | 第34-37页 |
四、亲亲相隐制度的重建 | 第37-45页 |
(一) 亲亲相隐被废弃原因及后果 | 第37-39页 |
(二) 重建亲亲相隐制度的理由 | 第39-40页 |
(三) 亲亲相隐制度的重建 | 第40-45页 |
1. 界定容隐权人的范围 | 第42-43页 |
2. 限制容隐行为的种类 | 第43页 |
3. 确定可容隐的犯罪类型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