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预防、卫生学论文--养生论文

身体内求之道--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简史

目录第1-4页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导言第7-30页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第7-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2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6页
   ·研究主题与基本史料第16-27页
     ·研究主题第16-17页
     ·基本史料第17-27页
   ·研究视角、方法及本文结构第27-30页
     ·研究视角与方法第28页
     ·本文结构第28-30页
第2章 中医心理养生概论第30-47页
   ·心理养生概念及内涵第30-41页
     ·心理养生概念第30-35页
     ·心理养生内涵第35-41页
   ·中医心理养生基本原则第41-43页
     ·顺应自然第41-42页
     ·动静结合第42-43页
     ·形神共养第43页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缘起和发展第43-47页
     ·心理养生思想基础第44-45页
     ·心理养生思想递嬗第45-46页
     ·心理养生思想展望第46-47页
第3章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的基础第47-58页
   ·生死观映照下的“养生”第47-52页
     ·儒的生死观第47-50页
     ·道的生死观第50-51页
     ·佛的生死观第51-52页
   ·身体观的“养生”第52-54页
     ·心身一元哲学观要求形神相和第53页
     ·天人相应第53-54页
   ·儒道佛各家对中医心理养生的影响第54-56页
     ·儒家:内圣外王的自我建设第54-55页
     ·道:我命在我,不在天第55-56页
     ·佛:禅定顿悟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中医心理养生思想递嬗第58-83页
   ·循序渐进:中医心理养生思想递嬗第58-67页
     ·上古时期:萌芽于“睡眠”第58-59页
     ·先秦秦汉时期:百家争鸣第59-61页
     ·魏晋隋唐时期:道佛融合第61-62页
     ·宋元时期:内丹之道第62-63页
     ·明清时期:静心与静坐第63-66页
     ·晚清到现代:科学养生之路的摸索第66-67页
   ·手舞足蹈:图像史视野中的心理养生第67-81页
     ·养生类中医古籍图像概述第69-70页
     ·养生中医古籍图像分类第70-78页
     ·图像与心理养生研究的关系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展望: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的心理养生第83-94页
   ·现代医学模式关照下的心理养生第83-88页
     ·现代医学模式第83-85页
     ·心理治疗第85-88页
   ·对话:西方心理治疗与中医心理养生思想之道第88-93页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传统中国心理养生之道第89-90页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传统中国心理养生之道第90页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与传统中国心理养生之道第90-91页
     ·超个人心理治疗与传统中国心理养生之道第91-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6章 争论第94-97页
   ·第一个争论第94-95页
   ·第二个争论第95页
   ·第三个争论第95-97页
第7章 总结第97-99页
附录一:有图像的中医古籍书目第99-110页
附录二:中医古籍图像表格整理之图像分类第110-112页
附录三:部分特色中医养生古籍图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128页
个人简历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调和饮对ER(+)、PR(+)、HER-2(-)乳腺癌三苯氧胺治疗患者骨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