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论文中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0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系统铣削力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速/超高速刀具等效截面轮廓分析法 | 第21-41页 |
·主轴-刀柄-刀具动力学模型 | 第21-30页 |
·梁模型的选择 | 第21-23页 |
·陀螺效应对系统位移的影响 | 第23-24页 |
·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4-30页 |
·高速/超高速刀具截面中心点轨迹 | 第30-36页 |
·不同转速下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31-32页 |
·刀具截面中心点轨迹 | 第32-36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系统刀具等效截面轮廓 | 第36-40页 |
·高速/超高速刀具刀刃的运动轨迹 | 第37-38页 |
·基于刀刃轨迹的高速/超高速刀具等效截面轮廓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刀具等效截面轮廓的瞬时切削力模型 | 第41-49页 |
·考虑刀具等效截面轮廓的瞬时切削厚度 | 第41-43页 |
·刀具等效截面轮廓对瞬时切削厚度影响 | 第41-42页 |
·考虑刀刃轨迹的瞬时切削厚度计算 | 第42-43页 |
·考虑刀具等效截面轮廓的瞬时切削力模型 | 第43-47页 |
·高速/超高速立铣刀的动态切削力模型 | 第43-46页 |
·刀具等效截面轮廓对动态切削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基于刀具等效截面轮廓的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 | 第49-59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9-53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系统的频响函数 | 第49-50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极限 | 第50-52页 |
·高速/超高速稳定性极限图的绘制方法 | 第52-53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7页 |
·转速对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主轴/刀柄联结形式对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刀具悬伸长度对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体系 | 第59-65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思路 | 第59-60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变量分析 | 第60-62页 |
·基于转速的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 | 第60-61页 |
·基于主轴/刀柄联结形式的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 | 第61页 |
·基于刀具悬伸长度的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 | 第61-62页 |
·高速/超高速铣削稳定性评价路线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代码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