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承运人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协作管理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思路框架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集装箱运输服务链协作管理研究综述 | 第28-42页 |
·集装箱运输服务链研究热点问题 | 第28-30页 |
·集装箱运输服务链资源优化研究 | 第30-33页 |
·集装箱的静态分配问题 | 第30-31页 |
·集装箱的动态分配和再利用问题 | 第31-32页 |
·运输网络中的集装箱平衡问题 | 第32-33页 |
·集装箱运输服务链协作管理研究 | 第33-39页 |
·主体之间的横向协作研究 | 第35-37页 |
·主体之间的纵向协作研究 | 第37-38页 |
·其他角度的主体协作研究 | 第38-39页 |
·相关文献述评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承运人与租箱公司的空箱租赁期权契约设计 | 第42-60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基本理论介绍 | 第43-45页 |
·模型建立 | 第45-58页 |
·模型假设与参数描述 | 第45-47页 |
·基于航运旺季的两阶段决策问题 | 第47-51页 |
·基于航运淡季的两阶段决策问题 | 第51-55页 |
·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承运人与货代的异质合作契约设计 | 第60-76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基本理论介绍 | 第61-65页 |
·博弈基本理论介绍 | 第61-64页 |
·异质合作基本概念介绍 | 第64-65页 |
·模型建立 | 第65-74页 |
·模型假设与参数描述 | 第65-66页 |
·自由竞争市场下承运人与货代的博弈分析 | 第66-71页 |
·垄断市场下单承运人面对多货代的博弈分析 | 第71-73页 |
·数值算例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直销市场参与下的承运人与货代协作模式仿真 | 第76-92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基本理论介绍 | 第77-80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介绍 | 第77-79页 |
·Vensim 软件基本介绍 | 第79-80页 |
·模型建立 | 第80-90页 |
·模型假设和参数描述 | 第80-82页 |
·不考虑直销市场的三种协作模式优化分析 | 第82-83页 |
·考虑直销市场下的三种协作模式仿真分析 | 第83-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承运人与下游主体的空箱能力协调契约设计 | 第92-114页 |
·引言 | 第92-94页 |
·基本理论介绍 | 第94-96页 |
·事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模型 | 第95页 |
·事前信息不对称:信息甄别与信号传递 | 第95-96页 |
·模型建立 | 第96-113页 |
·本章思路分析和符号表示 | 第96-99页 |
·三种协作模式对比分析 | 第99-100页 |
·基于集装箱能力协调的契约设计思路分析 | 第100-101页 |
·第一阶段:契约设计与空箱能力建立 | 第101-104页 |
·第二阶段:契约参数动态调节 | 第104-110页 |
·数值分析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多承运人的空箱共享进化博弈模型 | 第114-130页 |
·引言 | 第114-115页 |
·基本理论介绍 | 第115-117页 |
·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框架 | 第116页 |
·两类进化博弈理论模型 | 第116-117页 |
·模型建立 | 第117-128页 |
·模型假设与参数描述 | 第117-119页 |
·无港口监管的承运人演化博弈 | 第119-122页 |
·基于港口监管的承运人演化博弈 | 第122-125页 |
·数值模拟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6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0-132页 |
·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第132-13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3-134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