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2 相关概念 | 第12-18页 | 
| ·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界定 | 第12-13页 | 
| ·科学的内涵 | 第12-13页 | 
| ·非科学和伪科学的界定 | 第13页 | 
| ·科技传播的内涵和发展 | 第13-15页 | 
| ·科技传播的内涵 | 第13-14页 | 
| ·科技传播的发展 | 第14-15页 | 
|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现象的界定及特点 | 第15-18页 | 
| ·伪科学现象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伪科学现象的特点 | 第16-18页 | 
| 3 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及其危害性探析 | 第18-27页 | 
| ·伪科学现象探究 | 第18-23页 | 
| ·乱用“科技之名”的电视广告 | 第18-20页 | 
| ·故意“张声造势”的专题节目 | 第20-21页 | 
| ·妄称“科技信息”的科技报道 | 第21-22页 | 
| ·肆意“以假乱真”的网络信息 | 第22-23页 | 
| ·伪科学现象存在的危害性 | 第23-27页 | 
| ·危害科学事业与公共利益 | 第24页 | 
| ·误导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 第24-25页 | 
| ·损害受众的物质与精神利益 | 第25-27页 | 
| 4 科技传播中伪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7-35页 | 
| ·从伪科学的制造环节分析 | 第27-29页 | 
| ·部分科技工作者科研道德失范 | 第27-28页 | 
| ·互联网传播者身份多样 | 第28-29页 | 
| ·从伪科学的传播环节分析 | 第29-32页 | 
| ·传播结构发生变化 | 第29-30页 | 
| ·传播体制不够完善 | 第30-31页 | 
| ·传播者科技素养参差不齐 | 第31页 | 
| ·传播过程功利化严重 | 第31-32页 | 
| ·从伪科学的接受环节分析 | 第32-35页 | 
| ·受众整体科技素养低 | 第32-33页 | 
| ·伪科学的浅显易懂性 | 第33-35页 | 
| 5 杜绝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 | 第35-42页 | 
| ·完善科技传播系统 | 第35-38页 | 
| ·优化科技传播体制 | 第35-36页 | 
| ·改善科技传播机制 | 第36-37页 | 
| ·加强网络“把关” | 第37-38页 | 
| ·法律约束和伦理规范并行 | 第38-39页 | 
|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 第38-39页 | 
| ·加强道德自律 | 第39页 | 
| ·提高科学素养 | 第39-42页 | 
| ·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科学素养水平 | 第40页 | 
| ·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