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3-16页 |
第二节 选举制度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2004-2008年台湾"立法委员"选举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选举制度研究的理论与问题 | 第19-37页 |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定义以及研究选举制度的重要性 | 第19-29页 |
第二节 选举结果比例性偏差度的界定以及测量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各种选举制度下比例性偏差度的探讨 | 第31-35页 |
第四节 小结:本文的理论假设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台湾选举制度改革与选举结果的比例性偏差度 | 第37-57页 |
第一节 台湾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7-38页 |
第二节 2004年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制度改革的背景过程与内容 | 第38-43页 |
第三节 新旧选举制度下选举结果比例性偏差度的比较 | 第43-47页 |
第四节 制度模拟与比较 | 第47-56页 |
第五节 小结:研究假设的验证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选举制度改革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 第57-63页 |
第一节 对大党的影响 | 第57-61页 |
第二节 对小党的影响:生存空间狭小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从台湾民调看选举后效应 | 第63-77页 |
第一节 从《民众政党倾向追踪分析》看选举后效应 | 第64-66页 |
第二节 从台湾民心指数看选举后效应 | 第66-74页 |
第三节 从2012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大选人选民调看选举后效应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附录1 台湾战后时期历年"中央"和地方三级选举 | 第79-87页 |
附录2 台湾地区政党名单 | 第87-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