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导论 | 第12-25页 |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制度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情况 | 第15-17页 |
·我国强制分配股利之诉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进路 | 第21-22页 |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22-25页 |
·股利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股利分配请求权的类型 | 第23页 |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3-25页 |
1.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法理基础 | 第25-48页 |
·利益平衡中的司法介入 | 第25-30页 |
·公司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26-28页 |
·商业判断过程中"资本多数决"的缺陷 | 第28-29页 |
·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法理分析 | 第29-30页 |
·权利救济 | 第30-40页 |
·现代社会是权利本位的社会 | 第31-32页 |
·权利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救济措施 | 第32-33页 |
·股利的分配需要提供相关的救济 | 第33-40页 |
·实质正义 | 第40-44页 |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划分 | 第41页 |
·形式上的正义对实质正义的损害—"资本多数决的暴政" | 第41-43页 |
·公司利润分配需要体现实质正义 | 第43-44页 |
·诚实信用原则 | 第44-47页 |
·诚实信用原则在现代商业中交往的意义 | 第44-45页 |
·公司股东的诚信义务分析 | 第45页 |
·违反股东诚信义务需要法律救济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2.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请求权基础 | 第48-65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股东代表诉讼? | 第48-53页 |
·股东代表诉讼的涵义及特征 | 第49-50页 |
·股东代表诉讼的性质分析 | 第50-51页 |
·股东代表诉讼与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比较 | 第51-53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股东直接诉讼? | 第53-58页 |
·股东直接诉讼的涵义及特征 | 第53-55页 |
·股东直接诉讼的性质分析 | 第55-56页 |
·股东直接诉讼与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比较 | 第56-58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股东独立的实体请求权 | 第58-64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赋予独立请求权的必要性 | 第59-62页 |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赋予独立请求权的可行性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3.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实体要件 | 第65-81页 |
·主体要件——原告具有股东身份 | 第65-71页 |
·确立股东身份的一般原则 | 第66-67页 |
·特殊情形下股东身份的确立 | 第67-71页 |
·实质要件——公司具有可分配的利润 | 第71-73页 |
·公司利润的内涵及其来源 | 第72页 |
·公司利润分配的条件 | 第72-73页 |
·形式要件——公司长期不分配利润或象征性分配利润 | 第73-74页 |
·时间要件——公司拒绝支付股利的持续性 | 第74-77页 |
·拒绝支付股利持续性在现行法律上的规定及其不足 | 第75-76页 |
·持续性时间标准的合理界定 | 第76-77页 |
·前置要件——股东穷尽了公司的内部救济 | 第77-79页 |
·公司股东可以采取的内部救济措施 | 第78-79页 |
·公司股东履行了内部救济的相关程序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强制分配股利之诉的程序要件 | 第81-95页 |
·原被告的确定 | 第81-85页 |
·原告确立的一般原则 | 第82页 |
·特殊情形下的原告 | 第82-84页 |
·被告确立的一般原则 | 第84-85页 |
·控股股东和董事是否可以成为被告 | 第85页 |
·诉讼管辖 | 第85-87页 |
·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原则 | 第86页 |
·诉讼管辖的例外规定 | 第86-87页 |
·举证责任及其费用承担 | 第87-89页 |
·原告需要承担的举证责任范围 | 第87-88页 |
·被告需要承担的举证责任范围 | 第88-89页 |
·费用的承担 | 第89页 |
·法院的判决及其执行 | 第89-94页 |
·法院裁量标准的界定 | 第90-92页 |
·判决对原、被告的效力及其执行 | 第92-93页 |
·判决对未提起诉讼的股东的效力及其执行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束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