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轻骨料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轻骨料(陶粒)混凝土试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陶粒颗粒的基本性能研究 | 第15页 |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作性能研究 | 第15页 |
·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15-16页 |
·陶粒混凝土50℃高温下力学性能研究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及关键技术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16-17页 |
·研究关键技术 | 第17页 |
·本文主要内容及完成主要研究工作量 | 第17-18页 |
·本文所用陶粒品种编号说明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建筑陶粒的使用情况 | 第19-24页 |
·建筑陶粒特性 | 第19-21页 |
·密度小、质轻 | 第19页 |
·保温、隔热 | 第19-20页 |
·耐火性优异 | 第20页 |
·抗震性能好 | 第20页 |
·吸水率低,抗冻性能和耐久性能好 | 第20页 |
·抗渗性优异 | 第20-21页 |
·建筑陶粒组成及生产应用 | 第21-22页 |
·粘土陶粒原料组成、焙烧性能及生产应用 | 第21页 |
·页岩陶粒原料组成及生产应用 | 第21-22页 |
·粉煤灰陶粒原料组成及生产应用 | 第22页 |
·建筑陶粒土木工程中应用情况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轻骨料(陶粒)的主要技术指标试验 | 第24-31页 |
·前言 | 第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试验内容 | 第24-29页 |
·颗粒级配(筛分析) | 第24-25页 |
·堆积密度试验 | 第25-26页 |
·表观密度试验 | 第26-27页 |
·计算空隙率 | 第27页 |
·筒压强度试验 | 第27-29页 |
·吸水率试验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轻骨料(陶粒)衬砌混凝土 | 第31-52页 |
·前言 | 第31页 |
·衬砌轻骨料(陶粒)混凝土原材料介绍 | 第31-32页 |
·陶粒简要说明 | 第31-32页 |
·其他材料 | 第32页 |
·衬砌轻骨料(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2-39页 |
·设计方法 | 第32页 |
·试验编号说明 | 第32-33页 |
·不同品种陶粒配合比设计计算 | 第33-39页 |
·配合比设计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39-51页 |
·广元(TG-1)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39-40页 |
·彭山(TP-3)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40-43页 |
·彭山(TP-1,TP-2与TP-3混合)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43-48页 |
·彭山(TP-3掺加粉煤灰/矿粉)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轻骨料(陶粒)喷射混凝土 | 第52-66页 |
·前言 | 第52页 |
·喷射轻骨料(陶粒)混凝士原材料介绍 | 第52-56页 |
·陶粒简要说明 | 第52页 |
·其他材料 | 第52-56页 |
·喷射轻骨料(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56-60页 |
·设计方法及要求 | 第56页 |
·试验编号说明 | 第56-57页 |
·喷射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 | 第57-60页 |
·配合比设计实验情况及分析 | 第60-62页 |
·现场试验数据 | 第60页 |
·各种力学强度试验记录值 | 第60页 |
·实验值分析及结论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6页 |
第六章 轻骨料(陶粒)混凝土耐久性概述 | 第66-70页 |
·前言 | 第66页 |
·混凝土耐久性种类 | 第66-68页 |
·轻骨料(陶粒)混凝土耐久性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轻骨料(陶粒)混凝土隧道Sap2000分析 | 第70-76页 |
·前言 | 第70页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70页 |
·荷载—结构模型sap2000分析 | 第7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硏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