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分析 | 第11-12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和分析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先秦儒道对理想人格的定位 | 第15-25页 |
·理想人格概说 | 第15-17页 |
·人格的界定 | 第15页 |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思想的概述 | 第15-17页 |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定位与发展 | 第17-20页 |
·孔子重“仁”、孟子重“义”的理想人格诉求 | 第17-18页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想人格思想 | 第18-19页 |
·《易传》重“致知”、“利用”的理想人格思想 | 第19-20页 |
·先秦道家对理想人格的定位与发展 | 第20-24页 |
·老子崇尚以“道”为基础构建理想人格 | 第21-23页 |
·庄子以“道”为基础构建理想人格形象——“真人”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 | 第25-40页 |
·儒道理想人格思想的区别 | 第25-30页 |
·儒道理想人格在修养方法上的区别 | 第25-27页 |
·儒道理想人格在人生实践上的区别 | 第27-30页 |
·儒道理想人格在价值实现上的区别 | 第30页 |
·儒道理想人格思想的联系 | 第30-36页 |
·儒道理想人格思想共通的主体意识基础 | 第31-33页 |
·儒道理想人格思想的共同价值取向——“圣人” | 第33-36页 |
·“儒道互补”与理想人格实现 | 第36-39页 |
·儒道互补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儒道的互补与融通对人生现实的意义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 | 第40-54页 |
·儒道理想人格的转型 | 第40-42页 |
·市场经济转型对理想人格的多维影响 | 第40-41页 |
·社会经济环境变迁下的理想人格转型 | 第41-42页 |
·儒道理想人格与当代理想人格的完善 | 第42-46页 |
·“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格的主体地位 | 第42-44页 |
·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4-46页 |
·儒道理想人格的当代发展与新时期“荣辱观”的树立 | 第46-52页 |
·荣辱观概说 | 第46-48页 |
·新时期理想人格的价值导向——“八荣八耻” | 第48-50页 |
·先秦儒道荣辱思想对健全人格的现实价值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