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2.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2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3 天花粉蛋白基因的特性及应用 | 第19-21页 |
1.2.4 葡萄植株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天花粉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2.1.2.1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6-27页 |
2.1.2.2 质粒的限制酶消化反应 | 第27页 |
2.1.2.3 目的片段的电泳回收 | 第27页 |
2.1.2.4 连接反应 | 第27页 |
2.1.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1.2.6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28页 |
2.1.2.7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 第28-29页 |
2.2 葡萄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2.2.2.1 葡萄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30页 |
2.2.2.2 体细胞胚的形成及萌发 | 第30-31页 |
2.2.2.3 植株再生 | 第31页 |
2.2.2.4 驯化移栽 | 第31页 |
2.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1-34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2.3.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2.3.1.2 菌株及质粒 | 第31-32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2.3.2.1 菌株活化 | 第32-31页 |
2.3.2.2 遗传转化程序 | 第31-32页 |
2.3.2.3 影响转化效率因素的正交试验 | 第32-33页 |
2.3.2.4 筛选试剂种类及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3页 |
2.3.2.5 液体最佳筛选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2.6 植株再生 | 第34页 |
2.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34-35页 |
2.4.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2.4.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4.2.1 植物总DNA提取(CTAB法) | 第34页 |
2.4.2.2 PCR扩增 | 第34-35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3.1 天花粉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44页 |
3.1.1 TCS基因的方向鉴定 | 第36页 |
3.1.2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36-41页 |
3.1.2.1 中间载体pMTCS的构建 | 第37-39页 |
3.1.2.2 中间载体pATCS的构建 | 第39-41页 |
3.1.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3.1.3.1 植物表达载体pBITCS的构建 | 第41-44页 |
3.1.3.2 植物表达载体pBTC的构建 | 第44页 |
3.1.4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 第44页 |
3.2 葡萄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4-47页 |
3.2.1 体细胞胚萌发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第44-45页 |
3.2.2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45-47页 |
3.2.2.1 生长素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2.2 活性碳对防止根系褐化的影响 | 第47页 |
3.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7-52页 |
3.3.1 影响遗传转化效率因素的探讨 | 第47-48页 |
3.3.2 液体培养基中筛选剂种类及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3.3.2.1 G418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3.3.2.2 卡那霉素(Km)筛选浓度的确立 | 第48-49页 |
3.3.2.3 新霉素(Neo)筛选浓度的确立 | 第49-50页 |
3.3.3 固体培养基中最佳筛选剂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4 液体筛选时间对阳性植株产生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抗性植株再生 | 第52页 |
3.4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图版说明 | 第65-66页 |
图版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