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
| 1. 引言 | 第1-17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影响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 2. 胶带动力特性研究 | 第17-43页 |
| ·胶带的基本特性 | 第17-26页 |
| ·粘弹性材料特性的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 ·胶带的静特性与动特性 | 第23-26页 |
| ·胶带振动的理论分析 | 第26-34页 |
| ·胶带纵向振动的理论分析 | 第26-29页 |
| ·胶带横向振动的理论分析 | 第29-34页 |
| ·胶带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 第34-41页 |
| ·试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试验装置 | 第35-37页 |
| ·试验结果 | 第37-41页 |
| ·本章结论 | 第41-43页 |
| 3.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 | 第43-79页 |
|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43-44页 |
| ·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 | 第44-64页 |
| ·带式输送机的物理模型 | 第44-46页 |
| ·带式输送机的数学模型 | 第46-62页 |
| ·胶带的数学模型 | 第47-50页 |
| ·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0-58页 |
| ·拉紧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 ·其它边界条件的模型 | 第60-61页 |
| ·带式输送机的整机的运动模型 | 第61-62页 |
|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软件 | 第62-64页 |
| ·典型带式输送机的动态仿真与实地验证 | 第64-68页 |
| ·典型带式输送机的物理模型 | 第64-66页 |
| ·典型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实地测试 | 第66-68页 |
| ·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分析与控制策略 | 第68-77页 |
| ·驱动装置的影响分析 | 第68-72页 |
| ·起动阶段应力波的传播特性 | 第72-73页 |
| ·载荷对动张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 ·拉紧点位置对动张力的影响 | 第74页 |
| ·驱动装置与拉紧装置对动张力的综合作用 | 第74-76页 |
| ·拉紧力对动张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 ·本章结论 | 第77-79页 |
| 4. 带式输送机可控起动装置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 第79-93页 |
| ·带式输送机对驱动装置的要求 | 第79-80页 |
| ·驱动装置的评价和控制策略的制定 | 第80-84页 |
| ·可控起动装置工作原理 | 第84-86页 |
|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86-88页 |
| ·传递函数 | 第86-87页 |
| ·传递函数中系数的确定 | 第87-88页 |
| ·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88-90页 |
| ·系统动态响应 | 第88-89页 |
| ·系统参数变化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 ·可控起动装置特性的实验验证 | 第90-92页 |
| ·本章结论 | 第92-93页 |
| 5. 拉紧装置理论分析及设计研究 | 第93-107页 |
| ·拉紧装置研究概况 | 第93-94页 |
| ·拉紧装置的控制策略 | 第94-95页 |
| ·自控液压拉紧站的数学模型 | 第95-104页 |
| ·进油路的数学模型 | 第99-102页 |
| ·蓄能器的数学模型 | 第99-100页 |
| ·管道的数学模型 | 第100-101页 |
| ·进油路的传递函数 | 第101-102页 |
| ·回油路的数学模型 | 第102页 |
| ·系统的整体模型 | 第102-103页 |
| ·拉紧站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特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 ·液压拉紧站的实地测量 | 第104-106页 |
| ·本章结论 | 第106-107页 |
| 6. 结论 | 第107-109页 |
| 7. 致谢 | 第109-110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