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0页 |
·红松概述 | 第14-16页 |
·形态特征 | 第14页 |
·生态习性 | 第14页 |
·地理分布 | 第14页 |
·利用价值 | 第14-15页 |
·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16-23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 | 第17-19页 |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超低温保存 | 第23-28页 |
·超低温保存简介 | 第23页 |
·超低温保存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超低温保存程序及方式 | 第24-26页 |
·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红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 第30-47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0-31页 |
·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 第31页 |
·成熟胚的诱导 | 第31页 |
·体细胞胚胎的萌发 | 第31-32页 |
·体细胞苗炼苗及移栽 | 第32页 |
·愈伤组织形态及细胞结构观测 | 第32页 |
·培养基与试剂的制备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红松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36页 |
·红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 第36-39页 |
·蔗糖、ABA 与PEG 对红松体细胞胚胎诱导的影响 | 第39-42页 |
·红松体细胞胚的萌发 | 第42-43页 |
·体胚苗的移栽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合子胚发育成度对红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页 |
·2,4-D 与6-BA 对红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45页 |
·红松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45页 |
·渗透调节物质对于红松体细胞发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ABA 对红松成熟胚诱导的影响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红松成熟胚诱导阶段胚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7-55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可溶性总糖与蔗糖含量测定 | 第47-49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与SDS-PAGE | 第49-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红松胚性愈伤组织内可溶性总糖与蔗糖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红松胚性愈伤组织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52页 |
·红松胚性愈伤组织内可溶性蛋白SDS-PAGE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红松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55-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预处理时间对红松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冷冻保护剂对红松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解冻方式对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超低温保存后愈伤组织的恢复培养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