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方法研究--以北京昌平等四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依据及项目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项目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理论基础与技术 | 第20-26页 |
·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概念 | 第20-21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0-21页 |
·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页 |
·土地利用调查 | 第21-22页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22-24页 |
·土地利用分类原则 | 第22页 |
·土地利用分类依据 | 第22-23页 |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 第23-24页 |
·遥感技术 | 第24-25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5-26页 |
3 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方法体系构建 | 第26-37页 |
·基本目标 | 第26页 |
·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构建方法 | 第27-28页 |
·调查工作程序 | 第28页 |
·调查方法体系设计 | 第28-35页 |
·前期准备阶段 | 第31-33页 |
·设计实施阶段 | 第33-34页 |
·整理汇总阶段 | 第34-35页 |
·基于GE 的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方法 | 第35-37页 |
·数据源及获取平台 | 第35页 |
·关键技术 | 第35页 |
·方法优势分析 | 第35-37页 |
4 北京市调查对象确定及其数据获取 | 第37-47页 |
·研究区确定 | 第37-39页 |
·典型农村居民点筛选 | 第39-41页 |
·基础数据和软件平台 | 第39页 |
·典型农村居民点筛选方法 | 第39-41页 |
·影像数据获取 | 第41-47页 |
·基础数据和软件平台 | 第41-42页 |
·影像获取方法 | 第42-47页 |
5 北京市典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 | 第47-67页 |
·调查技术流程 | 第47-48页 |
·解译标志与调查标准初步确立 | 第48-52页 |
·解译标志 | 第48-49页 |
·调查标准初步确立 | 第49-52页 |
·居民点地类图斑初步划分 | 第52-59页 |
·软件平台及工程文件 | 第52-53页 |
·室内预判 | 第53-54页 |
·矢量化 | 第54-59页 |
·外业调查检验及修正 | 第59页 |
·地类调绘 | 第59页 |
·专题属性调查 | 第59页 |
·新增地物补测 | 第59页 |
·内业整理及汇总 | 第59-62页 |
·矢量修改及拓扑成区 | 第60页 |
·区文件转换 | 第60-62页 |
·数据统计计算 | 第62页 |
·方法评价 | 第62-63页 |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6 结语 | 第67-70页 |
·本文结论 | 第6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讨论及建议 | 第68-70页 |
·关于Google Earth | 第68页 |
·关于典型调查 | 第68页 |
·关于成图比例尺 | 第68-69页 |
·关于调查方法体系 | 第69页 |
·关于方法评价 | 第69页 |
·关于调查方法比较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