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9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7-2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7页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第29-41页 |
·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研究 | 第29-34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29-3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2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动态变化研究 | 第32-34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第34-38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4-37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生命周期评价 | 第38-40页 |
·简要评述 | 第40-41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1-6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1-47页 |
·理论基础 | 第47-54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47-4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9-50页 |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50-51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理论 | 第51-53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53-54页 |
·理论分析框架 | 第54-65页 |
·土地非农化碳排放效应分析框架 | 第55-58页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碳排放效应分析框架 | 第58-62页 |
·土地利用技术变化碳排放效应分析框架 | 第62-64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综合分析框架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土地非农化碳排放效应分析 | 第67-99页 |
·土地非农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关系 | 第67-69页 |
·土地非农化碳排放特征分析 | 第69-78页 |
·基于能源消费的土地非农化碳排放核算 | 第69-72页 |
·时间变化特征 | 第72-74页 |
·空间变化特征 | 第74-78页 |
·土地非农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78-96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80-86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6-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第5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碳排放效应分析 | 第99-127页 |
·建设用地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 | 第99-112页 |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01-104页 |
·研究方法 | 第104-105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2页 |
·农用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碳净吸收的影响 | 第112-125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13-117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讨论 | 第126-127页 |
第6章 土地利用技术变化碳排放效应分析 | 第127-149页 |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127-132页 |
·调查区域选择 | 第127-128页 |
·调查区域概况 | 第128-131页 |
·样本点分布及抽样方法 | 第131页 |
·样本特征 | 第131-132页 |
·生命周期评价 | 第132-138页 |
·目的与范围的界定 | 第133页 |
·清单分析 | 第133-135页 |
·影响评价 | 第135-137页 |
·结果解释 | 第137-138页 |
·实证分析 | 第138-146页 |
·目的与范围的界定 | 第138-139页 |
·清单分析 | 第139-143页 |
·影响评价 | 第143-146页 |
·结果解释 | 第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讨论 | 第147-149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9-155页 |
·主要结论 | 第149-152页 |
·政策建议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3页 |
附录 | 第173-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