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主题选择 | 第17页 |
二、实证模型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 | 第19-44页 |
·银行业稳定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银行业稳定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微观角度 | 第19-20页 |
二、宏观角度 | 第20页 |
·银行业稳定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一、戴蒙德——戴维格的银行挤提模型 | 第21-22页 |
二、吉本斯的动态博弈论模型 | 第22页 |
三、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22-23页 |
·对银行业稳定影响的论述方向 | 第23-24页 |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银行业稳定的正面影响 | 第24-34页 |
·传统信用风险管理办法的改革——基于信用风险控制途径选择 | 第24-29页 |
一、信用风险的度量 | 第24-27页 |
二、信用衍生产品介绍 | 第27-28页 |
三、信用衍生产品对传统风险管理办法的改革 | 第28-29页 |
·贷款出售相关问题的解决——“柠檬问题”和“指示效应” | 第29-30页 |
·银行间信用风险的分散——资产相关系数与组合收益 | 第30-32页 |
·信用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套期保值——以信用价差期权为例 | 第32-33页 |
·高质量信贷市场的进入渠道——以总收益互换交易为例 | 第33-34页 |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银行业稳定的负面影响 | 第34-44页 |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自身风险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博弈模型 | 第34-41页 |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信用扩张的推动作用——基于Wagner模型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对银行业稳定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4-53页 |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模型构建与检验结果 | 第45-50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6页 |
·协整检验 | 第46-48页 |
·VECM | 第48-49页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9-50页 |
·实证分析与主要结论 | 第50-53页 |
·长期趋势 | 第50页 |
·短期调整 | 第50-51页 |
一、信用衍生产品对银行贷款规模的短期影响 | 第50-51页 |
二、信用衍生产品对银行总收益的短期影响 | 第51页 |
·主要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对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68页 |
·我国引入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性分析 | 第53-61页 |
·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状况 | 第54-57页 |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57-60页 |
·积极介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 第60-61页 |
·对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影响研究 | 第61-68页 |
·银行部门的参与 | 第61-63页 |
一、积极、适度、谨慎的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 第61页 |
二、增强银行业风险防范意识,明确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目的 | 第61-62页 |
三、专业技术的引进和专业人才培养 | 第62-63页 |
·监管体系的完善 | 第63-65页 |
一、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63-64页 |
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法律法规 | 第64页 |
三、加强对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力度 | 第64-65页 |
·资本市场的发展 | 第65-68页 |
一、发展债券市场,实现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互动 | 第65-66页 |
二、完善场内交易机制,加强交易所管理 | 第66-67页 |
三、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促进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卖方的形成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