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端引入RGD序列的葡激酶突变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人体内血栓的形成与溶解 | 第13-14页 | 
| ·人体内血栓形成与溶解的概况 | 第13页 | 
| ·溶栓药物的溶栓途径 | 第13-14页 | 
| ·溶栓药物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 ·第一代溶栓药物 | 第14页 | 
| ·第二代溶栓药物 | 第14页 | 
| ·第三代溶栓药物 | 第14-15页 | 
| ·天然溶栓药物 | 第15-16页 | 
| ·溶栓药物的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 ·葡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 ·葡激酶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 第18页 | 
| ·葡激酶的作用机理 | 第18-22页 | 
| ·葡激酶的生物学活性 | 第22-23页 | 
| ·体外实验及临床应用 | 第23页 | 
| ·葡激酶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葡激酶的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研究 | 第25-28页 | 
| ·葡激酶的纯化方式及溶纤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8-31页 | 
| ·葡激酶的纯化工艺研究 | 第28-30页 | 
| ·葡激酶溶纤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 ·重组葡激酶的研究展望 | 第31-33页 | 
| 2 新型葡激酶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33-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39页 | 
| ·结果 | 第39-43页 | 
| ·葡激酶突变体基因的克隆及筛选 | 第39-40页 | 
| ·测序结果 | 第40-41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 ·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3 新型葡激酶突变体的高效表达和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44-5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7页 | 
| ·结果 | 第47-52页 | 
| ·工程菌的诱导表达时间的确定 | 第47页 | 
| ·不同菌体裂解方法效果对比 | 第47-48页 | 
| ·重组表达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存在形式的确定 | 第48-49页 | 
| ·纯化过程的监测 | 第49-52页 | 
| ·葡激酶突变体比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4 新型葡激酶突变体的鉴定及性质研究 | 第53-6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 ·材料 | 第53页 | 
| ·方法 | 第53-56页 | 
| ·结果 | 第56-66页 | 
| ·HPLC 鉴定葡激酶突变体纯度 | 第56-58页 | 
| ·MS 测定葡激酶突变体分子量 | 第58-59页 | 
| ·菌体蛋白的免疫印迹 | 第59-61页 | 
| ·菌体蛋白的酶联免疫分析 | 第61页 | 
| ·等电聚焦测定葡激酶突变体等电点 | 第61-62页 | 
| ·葡激酶突变体紫外吸收情况的测定 | 第62-63页 | 
| ·葡激酶突变体纤溶活性的测定 | 第63-64页 | 
| ·葡激酶突变体激活纤溶酶原试验 | 第64-65页 | 
| ·葡激酶突变体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测定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附录 | 第79-80页 | 
| 后记(含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