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科学传播视域下科学家、媒体、民众三方互动研究--以崔永元、卢大儒转基因论辩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9页
1.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第9页
        1.1.2 科技争议事件频发第9页
        1.1.3 民众参与热情高涨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科学传播研究的三种范式第10页
        1.2.2 对科学传播理论的翻译介绍第10-11页
        1.2.3 基于中国经验的初步探索第11-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3.1 科学意义第13页
        1.3.2 选题的实践意义第13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13-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目标第14页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页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4-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页
        1.5.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5-16页
2.转基因问题的个体争论:崔永元与卢大儒之辩第16-19页
    2.1 舌尖上的交锋第16-17页
        2.1.1 相互之间的“刻板成见”第16-17页
        2.1.2 提问对话的“南辕北辙”第17页
        2.1.3 语言表达的“情感宣泄”第17页
    2.2 冷静后的反思第17-19页
        2.2.1 不善言辞的科学家第17-18页
        2.2.2 主导话语权的公知第18-19页
3.个体争议到媒介议题:大众媒介的内容生产第19-23页
    3.1 媒介:报道的失衡第19-20页
        3.1.1 标题戏剧化第19-20页
        3.1.2 信源单一化第20页
    3.2 民众:表达的失序第20-21页
        3.2.1 观点的站队第20-21页
        3.2.2 普遍的失语第21页
    3.3 科学家:回应的缺失第21-23页
4.媒介议题到社会事件: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第23-27页
    4.1 “两难”的媒体第23-24页
        4.1.1 科学人才的缺乏第23-24页
        4.1.2 媒介的偏向第24页
    4.2 “疑惑”的民众第24-25页
        4.2.1 普通民众第24-25页
        4.2.2 公共知识分子第25页
    4.3 “封闭”的科学家第25-27页
        4.3.1 不够开放的学术圈第25页
        4.3.2 不善言辞的科学家第25-26页
        4.3.3 利益攸关的研究者第26-27页
5.结论与建议:转基因科学传播的因应之道第27-31页
    5.1 做有“责任感”的媒体第27-28页
        5.1.1 培养科学新闻人才第27页
        5.1.2 注重新闻报道平衡第27-28页
        5.1.3 讲好中国科普故事第28页
    5.2 做有“担当感”的民众第28-29页
        5.2.1 加强科学理论学习第28-29页
        5.2.2 构建人民监督队伍第29页
        5.2.3 做网络舆论净化者第29页
    5.3 做有“使命感”的科学家第29-31页
        5.3.1 构建科普激励机制第29-30页
        5.3.2 开放实验室的参观第30页
        5.3.3 做科学普及的专家第30-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致谢第34-35页
赴台湾学习科学传播与文化课程心得报告第35-38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实践情况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im-3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下一篇:DLL4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