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入选择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1章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及其融合 | 第14-22页 |
|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 第14-17页 |
|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第14-16页 |
|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 第16-17页 |
| ·异构无线通信系统的融合 | 第17-20页 |
| ·核心网的融合 | 第18页 |
| ·无线接入网的融合 | 第18-19页 |
| ·无线终端的融合 | 第19-2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创新、及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 第2章 多接入选择与传输分集 | 第22-38页 |
| ·接入网融合机制 | 第22-28页 |
| ·通用链路层技术 | 第22-24页 |
| ·协同无线资源管理 | 第24-26页 |
| ·接入网融合网络架构 | 第26-28页 |
| ·多接入选择 | 第28-35页 |
| ·慢速多接入选择 | 第29-32页 |
| ·基本原理及实现 | 第29-30页 |
|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 ·快速多接入选择 | 第32-35页 |
| ·基本原理及实现 | 第32-34页 |
|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 ·总结 | 第35-38页 |
| 第3章 负载均衡与多接入选择 | 第38-58页 |
| ·负载均衡 | 第38-46页 |
| ·研究背景 | 第38-40页 |
| ·基于多维Markov链的理论分析 | 第40-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基于负载均衡的多接入选择 | 第46-56页 |
| ·研究背景 | 第46-47页 |
| ·系统模型 | 第47-49页 |
| ·资源分配模型 | 第47-48页 |
| ·信道误码模型 | 第48-49页 |
| ·负载估计与多接入选择 | 第49-52页 |
| ·业务资源需求及网络负载估计 | 第49-51页 |
| ·基于负载均衡的多接入选择 | 第51-52页 |
| ·仿真分析 | 第52-56页 |
| ·小区及移动模型 | 第52-53页 |
| ·仿真主要参数 | 第53页 |
| ·信道衰落模型 | 第53-54页 |
| ·仿真结果 | 第54-56页 |
| ·总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复杂因素决定的多接入选择算法 | 第58-72页 |
| ·研究背景 | 第58-59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59-61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问题分解) | 第60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60-61页 |
| ·权值计算及检验 | 第61页 |
| ·权值合成 | 第61页 |
| ·多因素多接入选择算法 | 第61-65页 |
| ·参数选择及规一化 | 第62-64页 |
| ·权值计算 | 第64-65页 |
| ·仿真分析 | 第65-71页 |
| ·总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选择式多接入传输 | 第72-86页 |
| ·研究背景 | 第72-73页 |
| ·系统模型 | 第73-75页 |
| ·多用户多接入调度 | 第75-80页 |
| ·最大系统吞吐量分配方法 | 第75-76页 |
| ·混合分组业务调度方法 | 第76-80页 |
| ·实时分组业务 | 第76-79页 |
| ·非实时分组业务 | 第79-80页 |
| ·仿真分析 | 第80-84页 |
| ·总结 | 第84-86页 |
| 第6章 并行式多接入传输 | 第86-111页 |
| ·基于比特级纠错编码的并行多接入传输 | 第87-97页 |
| ·HARQ回顾 | 第87-88页 |
| ·方法实现 | 第88-91页 |
| ·系统模型 | 第88-89页 |
| ·增加冗余式并行多接入传输(IPMRTD) | 第89-90页 |
| ·互补式并行多接入传输(CPMRTD) | 第90-91页 |
| ·性能分析 | 第91-94页 |
| ·IPMRTD | 第91-92页 |
| ·CPMRTD | 第92-93页 |
| ·GPMRTD与PCMRTD | 第93-94页 |
| ·仿真分析 | 第94-97页 |
| ·基于分组级纠错编码的并行多接入传输 | 第97-109页 |
| ·分组级纠错编码 | 第97-98页 |
| ·基于分组级FEC的并行多接入传输 | 第98-103页 |
| ·算法实现 | 第99-101页 |
| ·性能分析 | 第101-103页 |
| ·仿真分析 | 第103-106页 |
| ·异构协同应用分析 | 第106-109页 |
| ·总结 | 第109-111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论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