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一 胰岛B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1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与2型糖尿病发病及发展 | 第12-13页 |
2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原因 | 第13-18页 |
3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 | 第18-20页 |
4 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 | 第20-21页 |
5 胰岛β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21-28页 |
文献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第28-40页 |
1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8-29页 |
2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 第29-31页 |
3 专病专方的研究 | 第31页 |
4 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第31-32页 |
5 中医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研究 | 第32-34页 |
6 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思考和展望 | 第34-40页 |
文献综述三 仝小林教授防治糖尿病临床常用苦味、酸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40-48页 |
1 苦味中药降糖等药理作用研究 | 第40-43页 |
2 酸味中药降糖等药理作用研究 | 第43-45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45-48页 |
上篇 理论研究 | 第48-68页 |
第一章 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代文献回顾 | 第48-60页 |
1 消渴(病)病名探源 | 第48-50页 |
2 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0-56页 |
3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分析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60页 |
第二章 苦酸制甜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 第60-68页 |
1 中药性味理论 | 第60-62页 |
2 应用苦酸制甜法治疗2型糖尿病 | 第62-66页 |
3 小结 | 第66-68页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68-131页 |
前言 | 第68-6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69-70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70-72页 |
第一章 模拟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72-7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2 结果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二章 苦酸制甜法对模拟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77-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7-78页 |
2 结果 | 第78-91页 |
3 讨论 | 第91-94页 |
第三章 苦酸制甜法对模拟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胰岛素及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94-10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5页 |
2 结果 | 第95-99页 |
3 讨论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模拟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分离及蛋白提取 | 第102-10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4页 |
2 结果 | 第104-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黄芩苷、小檗碱的HPLC定量分析 | 第108-11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8-109页 |
2 结果 | 第109-111页 |
3.讨论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苦酸制甜法对高糖培养的胰岛BTC3细胞系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 第112-127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112-116页 |
2 结果 | 第116-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7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127-129页 |
实验研究小结 | 第129-131页 |
结语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第136-137页 |